e-info
環境資訊中心
本週獲得25次精選
《環境資訊中心》是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自2000年起,我們致力於提供全面的國內外環境報導,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海洋、土地發聲。 我們相信,任何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7次
本月獲得贊助
1063
粉絲
行道樹該怎麼修剪?林試所推廣單一主幹結構修剪、側枝「截枝」從樹苗做起
耳石、咬痕與骨骼——加勒比海的古生態證據 看漁業活動對珊瑚礁影響
斐濟遊客愛上的Loloma Hour是什麼? 1小時環境快樂時光 做一件對當地好的事
「鏟子超人」清出10萬噸垃圾、總量恐達百萬噸 立委批:台灣沒有災後廢棄物處理計畫
回顧40年漂浮載沉 世界最大、最古老冰山A23a面臨最後大崩解
「出力釀」創辦人許震詮 讓原住民傳統酒走進世界餐桌
搶救桃園航空城珍稀植物 異蕊草成功在大湳森林公園綻放
「另類諾貝爾獎」得主、俄專家解析:俄羅斯如何藉核能擴張政治影響力
氣候變遷下的世界遺產 2080年海平面上升威脅復活節島石像
電風扇是國人最常修理家電 環境部全台維修串聯活動10/18登場
環評總體檢南部公民對談 環評預審制、落實公民參與為重點
快速都市化、氣候暖化 巴西每年逾20萬人被蠍子螫傷
馬太鞍堰塞湖蓄水再降 農田淹沒上百公頃 災區淤泥垃圾量可觀
珍古德博士辭世 享壽91歲:從叢林到世界的保育大使
國際環團報告:台灣上半年成俄輕油最大買家 恐波及半導體供應鏈
旅遊業如何定義成功? GSTC永續旅遊論壇籲跳脫量、重價值 從掠奪走向修復
「這還好吧!?」RE-THINK便利商店環保行動調查 53%民眾從未借用循環杯
夜幕降臨才是旅行的開始——2025不能錯過的夜間旅遊新趨勢
北市開罰二件中秋禮盒過度包裝 環境部環保禮盒評比大賞揭曉
鱗片走私、肉品成野味攤的「文化美食」 穿山甲在西非的多重危機
環評解方x公民對談北部場 探討環境預審制度與第三方查核
上半年首見經濟成長、用電負成長 經濟部下修未來10年用電預測成長率1.7%
祖靈的女兒:排灣族首席女巫包蕙玲(Mamauwan)在人與神之間維繫連結
首爾街頭上演「冰河葬禮」 三萬勞工、農業、環團訴求氣候正義新世界
動保團體農業部前抗議喊「餵食無罪」 野保團體︰政策應回歸科學和事實
中國侵擾、公海條約明年生效衝擊漁業與科研 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怎麼說?
馬太鞍溪堰塞湖水量減 農業部評估開溪床便道上溯11公里挖壩
從無尾港到湧泉水廊道:台北水文記憶的重建
新竹泰崗溪也有一處堰塞湖 林保署監測:穩定溢流 對聚落無影響
紐約氣候峰會上 中國宣布2035年減碳目標7%~10%
全民防災進化中 廢報紙摺紙碗、垃圾袋變雨衣
在地鳥友看南科沙崙園區草鴞爭議 國科會主委諾科學園區生態先行
從日本到歐洲 零廢棄城市如何告別焚化爐?
澳洲袋熊疥癬死亡率高 保育團體巢穴設機關上藥
彰化大城三座風機遭環評否決 民團籲全面檢討免環評陸域風場
動作、體溫、氣味都像真兔 美國家公園雇上百機器兔誘捕入侵種巨蟒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 洪水沖斷大橋、71人受困
能源轉型如何「最小衝突、最大共識」? 成大團隊推全資源IRP電力規劃
蘇澳鎮蘇北社區:從梅姬風災中站起 刻劃在人們心中的防災意識
名間焚化爐明日環評 縣府為何要蓋? 從垃圾數據、調度政策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