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南岬地區」的16年興建營運權,將於今(2025)年底結束,南岬地區有世界級的觀光景點朝日溫泉、旅遊中心及紫坪露營區。交通部觀光署8月底預計重新招商,新開發案更名為「綠島朝日度假園區」,要把綠島打造成「太平洋天堂島嶼」。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計劃把南岬地區砍掉重練,以BOT+ROT形式引入新經營者,並增設餐飲及三星旅館。但根據可行性評估報告,朝日溫泉舊有設施建蔽率早已超過法定限制,台東縣政府在7月的說明會上表明,該設施屬違建,將排定拆除。
紫坪露營區位處山坡地,海陸域曾記錄到珍貴稀有保育類甲蟲及保育類魚類。當地居民小葉向《環境資訊中心》表示,政府以打造國際級渡假園區作為賣點,卻沒有研究生態承載量以及進行獨立海域生態調查,擔心盲目推廣觀光經濟,綠島將成下一個小琉球。
朝日溫泉將砍掉重練 但現在的景點設施竟是違建?
綠島南岬地區的朝日溫泉、旅遊中心及露營區,土地屬國有,由觀光署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管理,2009年以BOT形式委託「東方之泉」興建經營。其中,朝日溫泉為全球罕見的海底溫泉,與義大利西西里島及日本九州並列世界前三大海底溫泉。
而綠島南岬地區的16年興建營運權,將於今(2025)年底結束。觀光署早前進行相關的可行性評估,7月公布報告。台東縣府為配合新開發案,亦同步進行相關土地管理變更通盤檢討。
綠島居民小葉最近一直睡不好,只為準備參加這兩場「變更綠島風景特定區計畫」及「第三次通盤檢討」說明會。他得知,朝日溫泉、旅遊中心及露營區將要重新開發,擔心政府會為了觀光經濟犧牲海域生態,每天埋頭爬文件、找專家詢問。
小葉曾在國外從事都市規劃工作,五年前回到台灣,定居綠島,曾參與協助中央研究院綠島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可是他最近才發現,南岬地區朝日溫泉竟然涉及「違建」。現行設施建蔽率約1.24%,已比法定不得大於0.5%高。他在說明會上向台東縣府詢問,官員亦證實為違建,並已排定拆除。

觀光署回覆《環境資訊中心》稱, 2022年辦理南岬地區整體規劃時,以直照圖方式初步概估該區設施建蔽率達1.24%,即約871平方公尺,並非為實質建蔽率認定。相關建築在1983年及2001年拿到台東縣府核發的使用執照,強調「它們是合法可以使用」;至於是否涉違建,尚須台東縣府建築管理單位釐清,如確認有違建,會請廠商限期改善,如不改善則依情節以違約辦理。
觀光署續指,南岬地區在短期內遊客服務不會中斷,長期而言,則會透過促參機制(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機制)引進專業民間機構能量,提升觀光品質。觀光署現正辦理「台東縣綠島朝日度假園區興建營運移轉(BOT+ROT)案」招商前置作業,預計8月底公開招商,後續會由民間機構採BOT方式,進行整體設施拆除後重建。
新開發案時程約需5年,但考慮到朝日溫泉營運不中斷,建議廠商考量彈性分期,分區開發。相關招商案件很快將公告,計畫規模暫定為8億元。
新開發案「順便」解決違建問題? 居民憤怒不滿
「公部門帶頭違建,叫我們怎麼相信之後的計畫?」小葉參加完說明會後,憤憤不平。但令小葉更憤怒的事情在後面。儘管在說明會上及會後,台東縣府人員均稱土地管理限制放寬會先經過台東縣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審議,後續新開發案會有環評、海岸管理審議會把關,但觀光署的可行性評估報告中卻講明絕大部分的地方也不用通過環評,《海岸管理法》亦不適用,明顯與台東縣府說法有分別。
事實上,未來新開發的溫泉範圍建物建蔽率,將達到2.13%,比現在還多,同時台東縣府又提出土地管理變更,將建蔽率從0.5%增至3%。小葉認為只是放寬限制,順便「解決」以前的違建問題。
旅遊服務中心亦將增加住宿與餐飲服務。此旅館開發面積為0.9公頃,未達現行1公頃土地變更或開發要做環評的認定標準,故無須辦理環評。
此外,總面積5.1公頃的露營區雖涉山坡地,但若採分階段開發,開發累積達1公頃以上,才需辦理環評。
熱愛海洋的小葉,最介意的是未來這裡可能要多打一口井。現在基地有兩口溫泉井,引用水量總計為每秒0.003立方公尺,未來若民間機構再新增一口井,總計約為每秒0.004立方公尺,未達環評0.02立方公尺的認定標準,同樣無須辦理環評。小葉不滿,「明明是在潮間帶,憑什麼不用做評估?」
根據可行性報告,該案用地不在「一級海岸保護區」內,只有朝日溫泉所屬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海底溫泉區」部分土地符合《海岸管理法》所稱潮間帶特定區位,但該案無規劃於潮間帶區位進行開發利用、工程建設及建築行為,所以亦不用申請特定區位許可。
綠島需不需要增加旅館?
此案另一個關注點為引入住宿服務。綠島2014~2020年的全年遊客人次為33.7萬至36.3萬不等;扣除2021年受疫情影響,2024年暴跌至25.3萬。朝日溫泉的遊客量跌幅更多,從2014年的16.4萬人次,減至2023年的9.4萬人次,跌破10萬大關。
為何近年綠島觀光人數一直下跌,但政府卻對未來觀光經濟充滿信心,甚至建議大費周章建旅館?在台東縣府6月公布的「變更綠島風景特定區主要計劃(第三次通盤檢討)書」或能找到答案。
通檢書件以2021年作起點,以「總量分配法」及「趨勢預測」作未來旅遊人次推估,根據該計算方式,綠島2024年的旅遊人次可達35.4萬~43.8萬,但實際只有25.3萬,足足多了40%~73%。以此方式推估下去,2036年綠島旅遊人次竟可達35萬至54萬。
而通檢書件就直接拿這個中間數,認為客房會供不應求。以2036年會有45萬旅遊人次,再以旺季日均遊客人數估需要2225間客房,「推算」出逾1600間房缺口。
這樣的數學題計算出的「供不應求」,成為新建旅館的原因。新開發案先期計畫書稱,目前朝日旅遊服務中心三棟建物,正辦理使用執照變更,改為旅館用途,房間總數約31間;未來砍掉重練後,同樣規劃為旅館使用,房間數目不少於30間,且符合觀光署的三星級標準。
至於日久失修的露營場,未來則規劃至少六個營位、每營位面積至少100平方公尺;露營場規劃至少符合FICC國際露營協會2星級營地標準。

BOT+ROT委外有爭議?
新開發案的爭議點,還有委外問題。南岬地區旅遊設施一直被詬病經營不善,甚至曾被東管處勒令暫停營業;去(2024)年又因東管處有意再委外經營50年,加深綠島鄉民不滿。
在去年4月中一場公聽會上,綠島鄉民代表會、鄉公所、台東縣議員王姷力等,均批評過去ROT委外16年,廠商未能好好經營及整治颱風侵襲的破壞,故反對新開發案委外,並要求將朝日溫泉有償撥用給鄉公所經營;亦有鄉民代表認為不一定要特別開發,保持原有風貌即可。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鄭明修當時稱,相關建築設計要因地制宜,必須能防颱、防潮濕等,亦要多加思考BOT對鄉民的回饋。專家學者張凱智則以書面意見表示,建議應朝高端、高品質的綠色永續國際渡假休閒基地發展,亦請鄉公所理性評估多方面主客觀條件與自我資源能力,讓朝日溫泉更有發展潛力與國際性,執行單位亦應落實回饋機制與民眾參與。
執行單位當時回應指,引入民間資源與專業,能突破公務機關經費編列及維護管理本案所受的法令限制,並提升綠島在國際觀光市場的能見度;涉及環境衝擊與溫泉侵蝕設施維護問題,亦將納入招商規範。
時至今天,觀光署立場亦仍然鮮明,回覆記者時強調,相關遊客規模與經營模式,需視未來參與招商廠商規劃而定。
不管是否委外經營,小葉認為更應關注根本性問題——整個島必須要永續發展,而非殺雞取卵。「這就是我想住的地方,我想要保護它,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