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昨(5)日在日內瓦展開最新一輪談判,將處理去(2024)年在釜山未能達成共識的議題,包括減產原生塑膠聚合物、統一限制特定「有問題的塑膠產品」使用等。環境部昨日也召開記者會,宣布與海洋委員會共同派出訪團,並設立戰情中心掌握協商進度。專家分析,各國若在原生塑膠減產議題上無共識,條約可能朝各國自主管理訂定,未來再逐年研商修訂加嚴。
全球塑膠公約去年釜山談判未果 日內瓦開新局
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2022年啟動「全球塑膠公約」談判,目標去年底前訂出國際規範,解決塑膠污染問題,但韓國釜山的談判因「原生塑膠減產」、「有問題的塑膠清單」等議題談判破局而延期。昨日於瑞士日內瓦,展開為期10天的新一輪談判(INC-5.2)。
同日,台灣環境部資源循環署也宣布,已和海委會共同派出訪團至日內瓦會場,並在台設立「塑膠公約戰情中心」掌握協商進度。循環署表示,全球塑膠產量在2020年達到4.6億噸,預計2060年將增加2.5倍,其中超過半數為一次性產品。
署長賴瑩瑩說明,本次塑膠公約談判重點包括減少和替代塑膠製品、塑膠產品綠色設計、管理現有污染等,而環境部已實施多項限塑政策。他也在記者會上與訪團代表連線,討論開幕前的前線觀察。訪團代表包括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許瑞峯。
原生塑膠減產無共識會怎樣? 學者:可能朝各國自主管理
人在日內瓦現場的樊國恕解釋,釜山會議雖未達成共識,但各國意見已彙整成綜合各方提案的「主席文本」。本次會議初期將分成四個小組,針對30個條文分別討論,本週五(8日)之後會進入閉門會議訂出具體條文,並在下週五(15日)正式對外公布。
他預測,針對較有共識的議題,各國會訂出嚴格時間表和管制項目;至於意見分歧的議題,例如限制塑膠原料生產,或是廢塑膠處理、公正轉型等資金的籌措和分配,則可能採取框架式、目標性的方式列出條文,讓各國自主管理,塑膠公約會議也可能比照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逐年研商修訂加嚴。
代表海委會出訪的許瑞峯則強調,每年約有1200萬噸塑膠進入海洋,訂出海洋塑膠污染管理的時程及進展至關重要;且海洋的廢棄物大多來自陸地,除了污染治理層面,更要思考如何有效資源化,延長塑膠的生命週期,才能減緩塑膠持續進入海洋或自然環境。
循環署:年底訂出六項減塑里程碑 不受公約進度影響
賴瑩瑩表示,環境部目前針對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吸管、網購包裝、零售商品包裝等六項一次性用品,開設「減量里程碑許願池」。民眾可針對這些產品的減量措施提出政策建議,預計意見蒐集至8月底,並在下半年正式提出減量里程碑。賴瑩瑩強調,時程不受塑膠公約談判進展影響,「一定會在年底前提出」。
配合塑膠公約,環境部也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循環再設計中心,舉辦「塑膠循環特展:行動×創新×展望」,展覽呈現塑膠源頭綠色設計到再利用的產品和技術,更把塑膠工業中心的「永續材質圖書館」搬上台北,民眾可親自觸摸熟悉各種永續材料樣品,例如再生板材、再生膜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