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核三公投將於週六(23)舉行,有530位跨領域學者聯署聲援反對重啟,提出核能安全、世代不正義、核電經濟效益低等七大理由。與此同時,也有超過200位法律人連署發表聲明,說明重啟核三公投的法律疑慮,呼籲民眾投下不同意票。
逾500位跨系所學者連署 七大理由反對重啟核三
地球公民基金會於昨(19)日召開記者會,公布530位來自全國不同系所、研究機構的學者連署名單。學界基於核能安全、世代不正義、核電經濟效益低、核電拖累產業競爭力、核電非空污解方、核電不具能源韌性以及區域不正義等七大理由,聲明不同意核三重啟。
地球公民表示,核能使用、核廢處理,以及整體能源轉型的關係涉及複雜的技術、社會、經濟與政治面向,連署的500多名學者,專業領域橫跨文理,共有109所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367個不同系所的學者參與,其中包括兩位中研院院士,38位特聘、名譽及講座教授等重量級學者。
民間團體與法律界人士也在18日召開記者會,共有八個法律團體及216位法律人連署反對重啟核三公投,其中包含39位法律學者、113位律師。
核三若出事將重創南台 非核與「用肺發電」並無關聯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莊秉潔指出,根據他的研究,假設核三發生福島等級的核災,全台都可能成為永久隔離區。其中屏東及恆春,分別會有10%及70%成為永久隔離區;更嚴重的是輻射塵會進入恆春外海,透過洋流影響全台近海漁業。
對於「非核就是用肺發電」說,莊秉潔駁斥相當不科學,根據他的研究,由於燃氣沒有重金屬排放,在台灣如通霄等大型燃氣機組的下風處,看不出肺腺癌有增加的趨勢。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張弘潔也指出,他長期關注空污對兒童影響,根據環境部和台電資料,近年來核電占比逐步降低,空氣品質也同時改善,兩者關係達中度正相關,因此使用核電與空氣品質改善之間並沒有關聯性。
邱花妹:屏東是全國第一個達到民生用電100%再生能源的城市
針對核能成本較低的論點,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表示,從均化能源成本的數據來分析,核電就已名列最貴的能源,明顯高於風電與光電,更何況核電的核廢處理成本、核災風險尚未被計入。戴興盛更表示,台灣產業的需要再生能源,而核電不屬於再生能源,加上核三並不符合《歐盟永續金融分類標準》,可知發展核電,並無法解決產業需求。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則表示,自己是「屏東縣監督核能安全委員會」委員,該委員會在2025年6月已經決議核三不該重啟。在恆春慶祝建城150周年的此刻,迎來這場全國性公投,剝奪屏東人免於風險與發展的權利。
他指出,屏東是全國第一個達到民生用電100%再生能源的城市,正努力邁向永續轉型與生態共融的發展願景。
超過百名律師也連署 法律角度解析核三公投疑慮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核三廠過去40年核安紀錄不良,我國法律卻設定不合理的免責規定及賠償限額,使核災受害者的損害難以填補。環境法律人協會常務理事、律師張譽尹則表示。出於核災風險與核廢處置問題,不支持核三重啟,特別是我國迄今都沒有對於高階核廢料處置的法律規範。
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涂予尹則認為,核三重啟公投提案的主文文字,充滿解釋上的歧義性。即便有效同意票達門檻,個別投票權人心目中所認可的「安全評估程序」可能天差地遠,更不用說公投提案根本不可能代替環評的程序。
台灣永社理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鄭光倫則說明,藍白兩黨5月13日已經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將40年執照到期不得運轉的規定,改為執照到期屆滿仍可以申請換照再運轉,核三依法即可申請重新啟用,823公投案根本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