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第二次談判(INC-5.2)在台灣時間15日下午談判落幕,關於「原生塑膠減產」的爭議條文被刪除。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塑膠減產是「不能不走的路」,但要給業者緩衝時間。塑膠公會認為,國內產業已面臨很多挑戰,任何的產量控管或禁產將是雪上加霜。環保團體則認為,全球塑膠原料供過於求,即便沒有塑膠公約限制,國內也應開始檢討產量、推動轉型。
塑膠公約刪塑膠減產條文 環境部:要給業者緩衝時間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第二次談判,雖延後一天才閉幕,最終仍宣告破局。有關約束原生塑膠生產的條文被刪除,高風險塑膠產品及淘汰期程也改為依各國國情管制。
會議結束前,環境部舉行記者會,邀請赴日內瓦觀察談判的專家說明談判進展。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認為,雖然草案刪除原生塑膠減產條文,但在產品設計章節納入綠色設計概念,實際上仍涉及再生料使用與原生塑膠減量。
至於限塑措施,樊國恕表示,公約雖未訂出統一的禁限用清單,但目前的採框架式寫法,仍要求各國自行管理包括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危害人體健康或干擾回收體系、或導致塑膠微粒逸散的塑膠產品。
環境部長彭啓明則表示,各國國情不同,就像氣候談判一樣,難免會需要彼此妥協,但塑膠減產是未來的趨勢,但他也強調,台灣推動減塑決心強,不會受國際影響,「我們愛護地球媽媽的決心絕對不會變」。
彭啓明也表示,塑膠減產是「不能不走的路」,但涉及產業轉型和民眾習慣的結構性改變,也要給業者一些緩衝時間。
塑膠公會:任何的減產、控管產量都是雪上加霜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副總經理許祥瑞受訪分析,就算原生塑膠減產條文在本輪會議通過,「對台灣產業的影響應該不會是立即的」。許祥瑞強調,目前全球面臨中國產能擴大,以及石油直接提煉化學品、美國頁岩氣生產塑膠原料等技術普及,再加上再生料越來越多,塑膠供應量正蓬勃增加,若公約限制產量,將是「兩個火車頭對撞」。
台灣區塑膠原料工業同業公會受訪也表示,國內塑膠業者面臨的挑戰遠超過上個世紀,例如中國持續低價傾銷塑膠原料、各國貿易關稅壁壘、污染防治規費、碳費等,「若再加上任何產量控管或禁產,將更是雪上加霜。」並指出,公約談判聚焦解決塑膠污染,「所有業者都認為是正確的方向」。
針對塑膠製品,公約文本雖採較寬鬆的各國自我約束,但許祥瑞認為,許多國際品牌的自願性減塑承諾、國內訂出的限塑政策,對於本土業者可能造成壓力,政府需關注公正轉型議題。
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接受媒體聯訪時坦言,目前國際原生塑膠供應過剩、價格低廉,導致再生料競爭力不足,歐盟已有工廠因此倒閉,台灣也有業者面臨同樣壓力。她表示,國內既有政策方向是透過產品綠色設計,提高再生料使用比例,逐步改善市場競爭力。同時,公約雖未列出具體限塑清單,但台灣年底將提出2030、2035年六大減塑目標,符合公約的精神。
全球塑膠產能過剩 環團:仍應關注國際趨勢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副執行長許博任認為,即便公約最終未設定明確原生塑膠減產目標,但各國推動一次性塑膠產品禁限用、塑膠原料供過於求,已是不可逆的趨勢。作為主要出口國之一的台灣,產業勢必要調整因應。
「不只塑膠垃圾是個問題,塑膠產品、塑膠原料也被當成問題。」許博任指出,此次雖然在管制前端生產的談判有拉鋸,但公約框架已有突破,是台灣應關注的國際趨勢。
許博任指出,石化產業正面臨全球產能過剩衝擊,任何新增產能的投資都不符趨勢,包括行政院日前核定、大增乙烯產量的中油「新四輕」案。他呼籲,新投資應搭配老舊裂解廠退場,環境部可建議經濟部提出「石化產業政策環評」,經濟部則應全面檢討產能,並務實討論舊廠除役、勞工安置,以及週邊社區轉型議題。
公約點名漁具污染 要求科學調查塑膠污染熱點
塑膠公約起源於對海洋塑膠污染的重視,相關條文進展也備受關注。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許瑞峯表示,公約中關於塑膠廢棄物排放與洩漏的條文,現已改為較廣泛、籠統的文字,僅明確要求避免塑膠漁具成為污染。此外,公約也要求締約國以科學方式,調查境內塑膠污染的熱點及來源,此將有助末端管理。
澄洋環境顧問公司執行長顏寧則指出,公約針對管制塑膠成為污染的條文篇幅較少;漁具管制方面,台灣的漁具實名制措施已有一定成果,可成為他國借鏡。至於海洋塑膠微粒議題,打撈及整治是很大挑戰,現階段可先聚焦於肉眼可見的海洋塑膠管理。
顏寧強調,海洋塑膠問題並非單一國家能獨力解決,本次公約的目標之一,就是推動各國在塑膠永續管理上的「能力建構」,台灣可以善用自身在廢棄物處理的技術優勢,協助其他國家強化回收與處理的硬體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