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蜜蜂變少了?」20多年前,台大昆蟲學系特聘教授楊恩誠在做田間試驗時,就有農民這樣問他。楊恩誠當時還沒有意識到蜂群的變化,但第一線的務農人總是最先有感。事實上,全球約有85%的主要農作物仰賴蜂類授粉,當蜜蜂數量驟降,除了蜂蜜產量受影響,農業經濟、糧食系統也同樣會受到牽連。
消失的嗡鳴 農藥如何影響蜜蜂行為?
蜜蜂只是個徵兆,背後其實有龐大的昆蟲群體也在地球退場中。在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於6月14日舉辦的「消失中的嗡鳴——昆蟲數量驟減的警訊與影響」講座中,楊恩誠分享,德國的一項長期研究指出,過去30年間,飛行昆蟲減少超過75%,另一在2019年發表的研究則顯示,全球年平均昆蟲生物量下降達到2~2.5%。昆蟲雖然微小,但對生態的平衡十分重要,若昆蟲持續消亡,生態連鎖反應勢必也會危害到人類的生存。
1994年法國南部的向日葵田,國際上首先觀察到蜜蜂大消失的現象,當時有大量蜜蜂異常暴斃於田邊,而後逐漸擴散到義大利、美國、中國各處。工蜂離巢後失蹤,連應該固守蜂巢的內勤蜂也反常地往外跑,導致滅巢,被稱作「蜂群崩潰失調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
科學界追查「蜂群崩潰失調症候群」後,懷疑是使用農藥益達胺(Imidacloprid)所導致。這種新菸鹼類農藥,當時被包覆在向日葵種子中,因為水溶性的特性,所以在澆灌後可讓植株吸收而全株含毒,藉此防治病蟲害。
楊恩誠曾實驗研究,益達胺如何影響蜜蜂行為?當蜜蜂接觸攝入益達胺,即便是極少的非致死劑量下,也會讓蜜蜂的學習能力受損,並且會讓神經突觸在記憶中樞變少,難以建立長期記憶,因此找不到回蜂巢家的路。除了神經發育,牠們的免疫系統也被抑制。觀察發現,倘若一水域殘留益達胺,爬蟲類、鳥類、魚類都會更容易被感染或致病死亡。
不只是蜜蜂 龐大昆蟲群體面臨危機
在21世紀初,「Give bees a chance!」成為歐洲蜂農、保育蜂類人士的集體吶喊,他們向農藥生產公司,例如,拜耳(Bayer)、先正達(Syngenta)抗議,也對多國政府請求禁用。歐盟於2013年起,便基於保護蜜蜂健康的立場,限制使用對蜜蜂特別有害的新菸鹼類農藥(益達胺、可尼丁、賽速安),不可將這三種農藥用於對蜜蜂有吸引力的植物及穀類,而後更是全面禁用於戶外作物上。
美國的農業更是高度仰賴蜜蜂遷徙與授粉,蜜蜂驟減讓糧食價格上升,歐巴馬政府便在2015年發布〈授粉者研究與行動白皮書〉(Pollinator Research Action Plan),更在白宮草坪設置蜂箱,表達保育蜜蜂的決心與行動。
農業化學藥品對昆蟲的傷害不言而喻。實際上,當農藥如殺草劑、殺菌劑、殺蟲劑等被噴灑施用後,便會在生態系中擴散,存留在空中、地表、水域裡。除此之外,農業集約化超限利用破壞棲地,也是一大傷害。楊恩誠指出,根據統計,地球土地大部分都已經被利用開發,有至少一個中國的土地面積都用於種植、北美洲加上南美洲的面積都用於畜牧業。生態學家桑契斯-巴約(Francisco Sánchez-Bayo) 與魏克赫斯(Kris A.G. Wyckhuys) 在2019年的《生物保育》(Biological Conservation)期刊中指出:「除非人類改變現行的糧食生產方式(特別是農業集約化與農藥使用),否則昆蟲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大規模滅絕,而這將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災難性影響。」
楊恩誠也指出,除了農業生產,昆蟲群體也面臨諸多人類生活造成的壓力,像是:空氣污染、光害、微塑膠、噪音、都市化、氣候變遷,多種形式以不同程度影響著物種生態。例如,高海拔地區的昆蟲會因氣候變暖而減少,降雪模式的改變也影響牠們的越冬存活能力。
當有研究發現,鳥類會因為城市的噪音改變鳴唱方式。楊恩誠也進一步探究,螢火蟲會因光害變得更亮嗎?實驗結果顯示,光害會影響螢火蟲的發光頻率與亮度,進而影響牠們的交尾行為;螢火蟲的幼蟲階段也難以倖免,在充滿溢散光的環境中,棲地品質下降,會提高幼蟲的死亡率與蛻皮失敗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