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1天,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會議第二輪談判(INC-5.2),15日在瑞士日內瓦以破局作收。各國代表團超過24個小時未闔眼,即使臨時延會一天,依舊無法在「塑膠減產」及「禁限用有毒化學品」等關鍵議題達成共識,閉幕會議未言明下一輪談判具體細節,便突然在混亂之中畫下句點。


雄心壯志聯盟vs. 志同道合聯盟
會議前夕,一篇發表於《刺胳針》的研究指出,塑膠產量自1950年來已暴增200多倍,若缺乏管制,2060年將再成長三倍,突破每年10億噸,其中以寶特瓶、外帶餐盒等一次性塑膠容器增長最快。
為削減塑膠污染並推動法律效力的全球性公約,聯合國自2022年底開啟全球塑膠公約談判,繼去(2024)年原定在釜山的談判破局後,8月初在日內瓦展開續會,這場合計 183 個國家、超過1400名代表參與的協商會議,歷時近三年、六輪談判,仍以破裂告終。
談判未果的主因是兩大陣營在塑膠減產與禁限用化學物質議題上的分歧。由歐盟、英國、加拿大、拉丁美洲、非洲等國家組成的「雄心壯志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要求大幅削減塑膠產量、並逐步淘汰有害化學物質;而以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俄羅斯、伊朗等國組成的「志同道合聯盟」(Like-Minded Group),則主張應聚焦於廢棄物後端處理、提升回收率。
政治角力、會議程序 談判陷入僵局
不出專家所料,身為塑膠生產大國的美國,在塑膠議題上與壯志聯盟站在同一陣線,《路透社》指出,美國在會議初期悄悄致函多國,敦促各國拒絕塑膠減產和管制添加化學物質的條文,讓談判變得更加艱難。
此外,國際環境法律中心(CIEL)揭露,本屆會議中至少有234名來自化石燃料和化工產業的「說客」,企圖影響談判走向,人數是科學家和原住民代表團人數的2.4倍。
此次談判破局關鍵在於決策程序採取共識決,需要全體國家同意才能寫進條約當中。斐濟代表之一納科拉(Senimili Nakora)直指,「追求共識的前提是推進談判,而非停滯不前。」更有環團擔心,共識決已被產油國當成架空程序的武器。
有觀察員對《Grist》說,這次談判就像電影《土撥鼠日》(Groundhog Day)(台灣譯《今天暫時停止》),因為各國不斷重複老掉牙的談話要點。
兩份草案均未獲共識
會議主席瓦爾第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在會議中提出兩份草案,但沒有國家代表同意以其中一份草案作為談判的基礎。兩份草案因未涵蓋整個塑膠生命週期、塑膠減產與限制化學物質的條文,關於健康和產品逐步淘汰的條款也被刪除,遭到百餘國強烈反彈。
巴拿馬談判代表怒斥,「這不是野心,而是投降」;綠色和平則形容這是「給石化產業的禮物與對人類的背叛」。
為了尋求全場一致的共識,原定14日召開的閉幕會議一延再延。隨後,各國代表團就15日凌晨公布的修訂草案通宵協商,但談判依舊卡關、文本遭到否決。根據《Grist》,多數國家表態寧願用去年在釜山(INC 5.1)的文本重啟談判。
「只是休會而非結束」
漫長磋商未果,徹夜未眠的代表團在閉幕會議上難掩疲態。正當觀察員準備依序發言,卻被美國代表團團長湯普森(John Thompson)以「代表們睡眠不足,可能導致健康問題為由」,要求主席立即結束會議。
瓦爾第維索隨即同意並敲槌宣布休會,並指出談判將「擇期再議」(at a later date),但未言明具體時間、地點,宣告內瓦談判正式破局。
各國代表對於再次空手而歸感到失望。古巴代表在閉幕會議上說,「我們錯失了歷史性機會,但必須繼續前進並採取緊急行動,畢竟我們的地球和後代都需要這份公約。」法國環境部長魯納歇則痛批,「少數幾個國家只顧短期利益,犧牲人民健康和經濟永續,硬是擋下了這份原本能對抗塑膠污染的雄心條約。」
瓦爾第維索在會後對《法新社》強調,談判只是休會而非結束,他們會「努力尋找恢復談判的日期和地點」。
環境調查署(EIA)海洋行動負責人迪克森(Christina Dixon)呼籲,為了避免談判重啟再次陷入僵局,勢必需要新的談判模式、新主席,並賦予各國代表能真正行使投票權,打破「少數者擁有否決權」的結構性僵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執行主任安德森(Inger Andersen)在會後記者會指出,這次會議已取得「重要進展」,各國也逐漸釐清彼此底線並展開實質對話。至於全球塑膠公約的下一步,會於年底的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向成員國報告,多方談判也會持續,強調「這項條約不會止步於此,就如同塑膠污染也不會停止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