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目前持續關注傳播政策、平台問責、中國傳媒、新聞業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和平新聞學(peace journalism)、氣候新聞學(climate journalism)及人工智慧(AI)等研究主題。
此次客委會預算刪減事件,凸顯台灣文化政策決策權力場域的角力,而傅崐萁等國民黨立委的角色格外引人關注。作為客家子弟,他們理應支持客家文化的永續發展,但在此次預算審查中,他們的決策卻對客家社群造成負面影響。雖然國民黨方面宣稱刪減預算是為了「守護人民的荷包」,但對於客家政策預算的過度干預,已讓許多客家社群成員感到不滿。傅崐萁等人若想繼續維持其政治支持度,必須正視客家選民的需求,而非僅從政黨利益考量。
話說回來,客家文化的存續不能只依賴政府的短期政策,而需要長期穩定的資源投入與社會支持。文化的推廣與預算需要成為跨黨派共識,而非隨政黨輪替而遭受不合理刪減。此次事件也提醒我們,文化資源的分配不應淪為政黨鬥爭的工具,而應以維護族群文化與社會多元發展為核心目標。
針對此次客委會預算刪減,國民黨立委與客家團體的說法天差地遠。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強調,政府總預算的刪減是為了「守護人民的荷包」,以杜絕不必要的浪費。他進一步指出,客委會預算僅減列300萬元,而非外界指稱的數億元。然而,北台灣客家聯盟及則提出相對數據,顯示客委會實際遭刪減1億9004萬2千元、凍結4億1640萬4千元。
這一方面反映政治光譜下不同群體對預算刪減的詮釋分歧,另一方面也凸顯台灣文化政策的決策角力。文化政策不僅是資源分配問題,更是國家認同與族群權利的象徵。
對於客家社群而言,這次刪減不僅是財務問題,更是一場政治與文化的生存戰。客家團體擔心,預算削減將加速客語流失與文化邊緣化,而這種「文化邊緣化」的結果,長遠來看,將影響客家人在台灣社會的政治影響力與自我認同。
此外,預算刪減與凍結對客家藝文產業的影響亦不容忽視。長期以來,台灣客家音樂、戲劇與電影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持續發展,如今文化補助因預算刪減恐受影響,許多客家藝文工作者將面臨生存危機。例如,客家大戲與收冬戲的規模縮減,將影響傳統文化的展演機會,進一步降低客家文化的社會能見度。
面對這場客家文化預算的刪減風暴,客家社群的反應可視為「文化危機動員」的一部分。台灣的文化團體過去多次動員社會力量,透過罷免、抗議、遊行等方式爭取權益,例如1990年代的客語復振運動,即透過社會壓力促使政府增設客語電視頻道與補助。
在我看來,客委會預算刪減不僅是財政問題,更反映著台灣文化政策中的族群權力競逐。政府應重新檢視客家文化政策,確保不因政治與黨派考量而犧牲文化多樣性。倘若文化資源分配成為政黨鬥爭的犧牲品,將不僅削弱特定族群的文化存續機會,也將影響台灣整體文化發展的多元性與豐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