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目前持續關注傳播政策、平台問責、中國傳媒、新聞業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和平新聞學(peace journalism)、氣候新聞學(climate journalism)及人工智慧(AI)等研究主題。
台灣的多元文化政策一直是國家認同與族群融合的重要課題,而客家文化作為台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其存續與發展相當仰賴政府資源的支持。然而,近期立法院通過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其中對客家委員會(客委會)預算進行刪減與凍結,引起廣泛爭議,咸認此次預算刪減不僅影響客語傳承、藝文活動推廣,也對客家社群的整體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根據客委會主委古秀妃的說法,客委會預算原編列43億7,036萬元,最終被刪減1億9,004萬2千元,並凍結4億1,640萬4千元。
預算刪減與凍結造成多方面的影響。首先,伯公照護站的經費削減,將直接影響提供客家長輩照護服務的廣度,全台500多個站點的營運將面臨嚴峻挑戰,導致長者失去必要的社區支持。
其次,客家藝文活動受限,客家歌謠觀摩賽、客家合唱比賽、精緻客家大戲與收冬戲等活動的規模可能縮小甚至停辦,削弱客家文化的公共展示機會。
此外,政策宣導費用大幅縮減,媒體宣傳經費刪減60%,直接降低客家文化的能見度,使得客語認證、青年移居計畫等推動進度受阻,也影響社會大眾對客家文化的認識與支持。
此一幅度不小與惡意明顯的預算刪減與凍結,無疑對客家文化的延續構成挑戰,特別是在語言傳承方面。語言的消失通常伴隨文化認同的弱化,而政府的語言政策與資源分配攸關族群語言的存續。客語的使用率已面臨下降危機,如今預算削減更讓語言推廣與教育面臨更大挑戰。
此外,客家族群文化的維護,不僅仰賴政府財政補助,更需要整體社會認可其重要性。客家文化的推廣不僅涉及語言與藝術,更包含生活方式、飲食、建築及歷史記憶的保存。若長期資源匱乏,將導致客家族群的文化記憶逐漸淡化,甚至消失。政府政策應平衡不同族群文化的發展,確保少數族群的文化能夠在現代社會中持續傳承。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次預算刪減的政治背景。國民黨立委林思銘原本提案刪除1.3億元的政策宣導費,最終雖未全額刪除,仍導致客委會約6,198萬元的媒體政策及業務宣導費被砍。此外,北台灣客家聯盟指出,整體客委會經費從2023年的50億元(含前瞻預算)降至2025年的41.8億元,減幅高達16.4%。客家團體強烈不滿,認為立法院的預算刪減已構成「文化刨根」,因此醞釀對相關立委發起罷免行動。
客家文化預算理應超越黨派立場,客籍立委更有責任大力支持。殊為可惜的是,傅崐萁等國民黨立委身為客家子弟,卻在此次預算審查中未能展現應有的支持,甚至以監督預算之名對客家政策預算做出超過合理範圍的干預與刪減。這樣的惡意干預與預算刪減行為,不僅影響客家族群的文化發展,也可能使客家社群對其代表性產生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