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歐洲,亞洲地區的鵝肉消費量驚人,特別是中國。根據 Genes 期刊,中國鵝有 26 個地方品種。蕭智彰說明,中國鵝中有兩個品種很特別,分別是獅頭鵝和烏鬃鵝。
獅頭鵝的體型碩大,公鵝重達 9 公斤、母鵝重達 8 公斤,屠宰後常用於供應「滷鵝脖」;烏鬃鵝則出現於港澳地區的燒鵝料理,不過烏鬃鵝體型較小,公鵝頂多 3.5 公斤、母鵝 3 公斤,後來又改良出體型較大的「黃鬃鵝」替代。
台灣養鵝超過 300年,肉毛兼用的白羅曼後來居上
鳳山縣誌記載,17 世紀至 18 世紀初,台灣已有養鵝紀錄。畜產試驗所文獻指出,在 1971 年前,台灣所養的鵝為「中華鵝」,毛色有白色和褐色兩種,又稱土鵝,過往養鵝是農家的副業,較無專業鵝農。直到 1973 年,台灣自丹麥引入生長迅速、繁殖性能佳的白羅曼鵝,1985 年又從美國引進愛姆登及土洛斯等品種,三個外來品種最後是白羅曼脫穎而出。
白羅曼是由灰雁演化而來,蕭智彰表示,白羅曼鵝是羅曼鵝的改良,歐洲人選拔出的羅曼鵝,毛色有白有灰,鵝的經濟用途除了鵝肉還有鵝毛,但灰色鵝毛的價值僅白色鵝毛的三分之一,因此才會特別選育出白羅曼。
白羅曼鵝因增重速度快、產蛋較多且容易管理,所以引入國內後慢慢超車中華鵝,目前國內白羅曼鵝市佔率超過 95%。
中華鵝長得比較慢,但肉好吃、脂肪薄
蕭智彰進一步分析,白羅曼鵝每批肉鵝飼養時間約 3 個月,體重可達 6 公斤、年產蛋量約 60 顆;中華鵝每批肉鵝飼養時間則約 4 個月,且體型較小,體重約 4 到 5 公斤,年產蛋量約 30 顆。
對農民來說,中華鵝的飼養時長、體重輕,經濟效益較低,且中華鵝產蛋量少,繁殖速度慢,因此才會紛紛改養白羅曼鵝。儘管中華鵝市佔率遠不及白羅曼鵝,但蕭智彰表示,「中華鵝的鵝肉比較好吃」。
中華鵝的皮下脂肪薄、肌肉纖維較細緻,實際將中華鵝和白羅曼鵝的鵝肉切片後水煮,可以看到白羅曼鵝的鵝肉所含脂肪厚於中華鵝,中華鵝的價格也因此較高,許多人對此滋味情有獨鍾,客家地區如桃園新屋、苗栗、台東,仍有農民飼養中華鵝。
鵝很兇但很有氣質?
鵝的愛情是忠誠且專一,畜產試驗所文獻表示,鵝若結為夫婦,便終身相伴,一隻不幸身亡,另一隻便不再擇偶,古代人嫁娶時,常用一對鵝為禮,象徵夫妻和睦、忠貞不渝。
畜產試驗所文獻也提到,鵝的性情溫順、氣質出眾且機警,但這與許多人在鄉間的回憶不符,鄉間有的農園會以「鵝」代替狗來看門,不少國人都有被鵝追過。
為何有此落差,第 34 屆十大神農蔡英地說明,兇巴巴的鵝通常是母鵝,幼齡的鵝並不兇、且優雅,之所以變兇,關鍵在於「產蛋」,產蛋後的母鵝警戒心會提高,性情也會大變,年紀越大的鵝則越兇。
菜市場有雞蛋、鴨蛋,卻沒有鵝蛋?
走入菜市場可以買到雞蛋、鴨蛋,但買不到鵝蛋。蕭智彰解釋,常見的雞蛋、鴨蛋來自於蛋用雞、蛋鴨,每年可產出上百顆蛋,鵝的生理條件不同於雞、鴨,以目前市佔率最高的白羅曼鵝為例,白羅曼鵝一年頂多產 60 顆蛋,「量很少」,光要孵化、供應給肉鵝場就有些吃緊。
蔡英地則表示,對農民來說,鵝蛋孵化後,生出小鵝,飼養 12 週後出售,以目前行情每台斤 69 元計算,一隻成鵝價值 690 元,「鵝蛋拿來吃太浪費」,遠不如孵化後的效益,國內養鵝專注於肉用,產業衍生出種鵝場及肉鵝場,種鵝場裡會有種蛋,種蛋孵化後的小鵝則銷往肉鵝場。
不過,鵝蛋很少見不代表買不到,中華民國養鵝協會網站說明,生鮮鵝蛋很少見,加工鵝蛋可在廟口或觀光地區買到鹽焗鵝蛋,部分業者有開發滷鵝蛋、鵝鐵蛋。國人出遊時不妨多多留意。
九成鵝肉銷往餐廳,因疫情發展分切、料理包
雖然台灣不吃鵝肝、不是養鵝最多的國家,但鵝肉消費量絕對名列前茅。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2022 年全球鵝肉產量第一名為中國,中國產出鵝肉約佔全世界八成,第二名便是台灣。
台灣鵝肉年產量約 1.5 萬公噸,幾乎沒有外銷,所有鵝肉多被國人吃掉。2014 年至 2015 年,台灣養鵝產業曾遭禽流感重創,八成鵝隻遭撲殺,甚至首度進口鵝肉支應需求。時至今日,鵝隻在養頭數正慢慢恢復,且從數據顯示,國人仍更偏好國產鵝肉。
儘管大家愛吃鵝肉,但菜市場、超市裡幾乎看不到鵝肉,必須前往專門的鵝肉店才吃得到。蔡英地說明,國內鵝肉九成銷往餐廳,原因已不可考,但此模式左右了鵝肉的運銷。餐廳能透過料理將鵝肉、鵝的內臟等部位完全利用,讓鵝肉有穩定銷售,無需煩惱特定部位滯銷,但也有隱憂。
蔡英地表示,Covid-19 期間,國人減少外出,餐廳生意一落千丈,鵝肉店也無法倖免,鵝肉更因此嚴重滯銷。不過,養鵝產業並沒有因此被疫情打敗,產業很快找出對策,牧場、屠宰廠紛紛開發出分切鵝肉、鵝肉料理即食包,甚至是鵝油加工品,現在走入超市,調味料貨架上還能找到鵝油香蔥、鵝油香蒜。
鵝肉營養,鵝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
部分年長國人認為「鵝肉有毒」,對此,中華民國養鵝協會表示,部分中醫書籍將鵝肉列為「廢物」,並認為鵝肉可能導致發炎或皮膚問題,但這並不普遍適用於所有人,而《本草綱目》則提到「鵝肉利五臟、解五臟熱,煮汁止消渴」,另外,在科學文獻中,並未有確鑿證據顯示鵝肉有毒性。
依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鵝肉富含蛋白質、鉀、磷、維生素A等,每百公克鵝肉所含水解胺基酸高達 15163 毫克。數據來看,鵝肉能為人們提供多種營養素,蕭智彰更表示,鵝肉中的鵝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人體更容易吸收。
台中榮總營養師吳雅玲表示,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可降低壞的膽固醇,還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國外文獻更指出,動物實驗中發現到,鵝油甘油二酯對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顯著抗菌作用,能幫助大鼠盲腸菌叢結構恢復正常。
種種資料顯示,鵝肉、鵝油的好處多多,下次看到鵝肉、鵝油,不妨嘗試看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