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3月31)日,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向川普總統及國會提交《2025 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NTE),再次點名台灣對美豬、美牛、馬鈴薯的進口限制,並批評台灣的檢驗標準與標示規定為「不必要的貿易障礙」,對美國農產品造成影響,再次突顯川普政權的「美國優先」貿易政策。
對此,我國政府回應,這些措施是為了保障國民健康與食品安全,會繼續與美方協商。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表示,防疫標準非台灣獨創,若美國有任何疑慮,應該透過協商或 WTO 的機制來進行。

NTE報告再度點名,台灣牛豬進口有限制
根據報告內容,台灣自 2003 年美國爆發牛海綿狀腦病(BSE)後,禁止進口美國牛肉及相關產品,直到 2009 年才重新開放部分美國牛肉進口。然而,台灣雖在 2021 年解除對 30 個月齡以上美國牛肉的禁令,卻仍禁止進口絞牛肉,並對部分美國牛內臟產品施加繁瑣且「非基於科學」的檢驗程序。
此外,台灣基於 BSE 風險考量,仍限制進口供動物食用的牛血液產品及美國散裝牛油,儘管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認定這些產品可安全交易。
在豬肉方面,台灣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對進口豬肉的肌肉、脂肪及肝臟採用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訂定的萊克多巴胺殘留標準,但對豬腎臟設定更嚴格的標準。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美國點名台灣「貿易障礙」,要求放寬美豬、美牛、馬鈴薯等進口、標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