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晶晶(資深記者、政論節目主持人、台大法學博士)
喧騰許久的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最後以不同意票55.16%對上同意票44.84%,未通過。隨即藍綠立委開始互嗆,各自要發動罷免潮。同一時間,國民黨在國會提修改《罷免法》要求連署時須檢附身分證正反面影本及發證日期,墊高審查門檻。妙的是,高雄市長僅當一百多天就去選總統的現任立法院長韓國瑜,在《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中,好感度暴增,四成五民眾對他有好感、二成三反感,從政治死亡狀態奇蹟復活,還有藍營人士再度呼喊他再角逐選總統。
罷免所產生的政治後果,有可能正向反作用力大於負面效益嗎?
「殺不死我,使我更強大」,這樣的例子還真的有。
美國加州現任民主黨州長紐森(Gavin Newsom),2021年被被共和黨陣營提起過罷免投票,被認為不適任的原因,是因為加州稅收與移民政策遭到質疑,加上疫情和野火在加州蔓延。今年對手陣營也發起紐森的罷免連署,只是多了一個隱藏版理由:阻止紐森選總統。而這已經是2019年1月他就任州長以來的第6次連署行動,其中只有2021年連署過門檻。
在拜登退選後、賀錦麗被提名前,紐森確實是民主黨內最熱門的人選之一。為何從一個被提案罷免的州長,能晉升到競選總統等級?其中原因之一,2021年最後有61.9%民眾投票反對罷免紐森,超高票過關,也讓紐森聲勢水漲船高。當時共和黨費盡吃奶力氣宣傳罷免,認為若罷免案過關,能讓共和黨十數年從未在加州勝選過的態勢,有歷史性的扭轉。實際上,加州不是沒有州長被罷免成功的案例,2003年,當時民主黨籍的戴維斯(Gray Davis)確認被罷免,繼任的新州長,就是由大家熟知的共和黨籍的大明星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Alois Schwarzenegger)。
當時民主黨正副總統拜登和賀錦麗,多次前往加州替紐森站台,一個州長罷免案,直線升級為全國性政治議題。爾後的罷免連署皆未能過關,因為政治性實在太明顯,逐漸被選民認為是配合川普選舉考量所發起的「報復性罷免」。加上加州本是美國人口最多的一州,3900多萬人要進行罷免選舉,要花上納稅錢2.76億美元,而這個數字就寫在官方罷免的公告裡。在大通膨的時期,不免讓民眾心生反感,罷免不成,反而一次次墊高了紐森政治生涯高度。
以罷免門檻來說,近3千萬人口的加州,罷免連署門檻僅為150萬人即可,是全美國最低,但也規定,其中有效簽名須要達到被罷免人當時的12%,這些連署選民,還有30天的「冷靜期」,後悔簽名的可以撤回。以上都過關,就正式進入罷免選舉流程後,選票很簡單,只有兩個選項:一是是否同意罷免此人;二是若罷免成立,繼任候選人直接印在選票上,選民同一時間可圈選。最後若有超過五成同意罷免,最高票的繼任者就能直接遞補。
相對台灣從2016年下修至今的選罷法,台灣相對門檻還是比加州相對高出許多。當年除了將連署門檻人數自2%下修至1%,連署通過人數降為10%以上,同時廢除投票率過半、同意票超過二分之一的「雙二一」制度。現行為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才可通過罷免。另一方面,美國普遍因重視個資,對於投票的身分認證原本就較寬鬆,對比台灣在連署時的重重驗證,以及中選會對於有效連署書的認定,台灣在各方面的都嚴格許多。
從加州的例子可知,若只看到罷免門檻,卻忽略發起罷免後的各種政治後座力,那麼立委們格局就太短視了。門檻高低對選民來說壓根不是主要問題,對想投機的政治人物本身才是。若任何陣營只因為罷免門檻低,沒有足夠合理的正當性,認為只靠政治動員就賭一把,消耗人民血汗錢就只為成就己身政治目的,罷免後座力就容易回到發起陣營身上,甚至出乎意料的,反使罷免當事人和該政黨的支持力道更加深。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罷免終究還是回到體現民意的軌道上。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觀察/破3兆元的年度總預算 在野陣營除爭取依法編列、更該緊盯「大撒幣」
觀察/為拾荒政策洪申翰與北市府開槓 唯一狀況外的是蔣萬安?
「葉公好龍」的全民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