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維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印尼是東南亞華人最多的國家,其中客家華人主要分佈在爪哇島的雅加達、三寶壟、泗水和萬隆。蘇門答臘島的占碑、巨港和棉蘭。婆羅洲的坤甸與山口洋,以及蘇拉威西島的孟加錫。摩鹿加群島的安汶、邦加勿里洞,以及帝汶島東部,亦可見到客家的蹤影。
說梅縣話的客家
西加里曼丹首都坤甸
西加里曼丹省(舊稱西婆羅洲)是印尼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其首府坤甸市位於卡普阿斯河畔,正好跨越赤道線。歷來為華人移民的核心據點,主要移民群體包括客家與潮州族群。在語言分佈方面,卡江以東的「老埠頭」區域幾乎全數使用潮州話,而卡江以西的「新埠頭」則以客家話為主。此外,在坤甸市郊及卡江沿岸延綿數百公里的大小城鎮內,華人比例極高,約90%的華人居民為客家裔。
淡水港(蘭芳公館)
淡水港位於坤甸市北方,是蘭芳公館所在地。此地曾為蘭芳公司(蘭芳共和國的前身)首領及長老議事決策的核心場域,承載著華人在婆羅洲建立政權的重要歷史記憶。在蘭芳公司創始人羅芳伯逝世後,他被尊奉為蘭芳公司的守護神,俗稱「大伯公」,並在蘭芳公館內設有其神位。蘭芳公館前亦設有蘭芳公司的旗桿,象徵著當年該政權的權力核心地位。
東萬律(蘭芳共和國首都)
東萬律(Mandor)歷史上曾是蘭芳公司(後改組為蘭芳大統制共和國)的首都,並遺留眾多該時期的歷史遺跡,其中最具代表性者為羅芳伯墓地。近年來,隨著學界與華人社群對「羅芳伯現象」的重新關注,此地的相關建設亦有擴大發展的趨勢,以期進一步保存與弘揚其歷史價值。
然而,東萬律的歷史並不僅限於蘭芳共和國的興衰。二戰期間,該地曾淪為日軍進行大規模集體屠殺的場域,許多當地華人及原住民慘遭屠戮,成為該區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講陸豐話的客家
百富院
百富院(Batu Ampar)爲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省的一座小鎮,其中一座橋樑成為當地語言分布的分界線。靠近坤甸市的一側,居民主要使用梅縣客家話。而橋梁靠近山口洋市的一側,則以陸豐方言為主,與山口洋市、邦加島(Bangka)地區的客家話相似。
山口洋
山口洋(Singkawang)是印度尼西亞客家華人最重要的聚居地之一。該地的客家移民歷史可追溯至16 世紀,當時來自中國廣東省梅州、惠州、揭陽等地的客家移民陸續遷徙至此。隨著移民人口的增長與族群文化的發展,客家話逐漸成為該地區的主要通行語言。
山口洋在語言、傳統習俗及宗教信仰方面仍保持高度的文化特色。特別是在農曆新年期間,山口洋華人社群每年舉辦盛大的傳統慶祝活動,包括舞龍舞獅、遊神、燈會等儀式,展現濃厚的中華文化氛圍。其中,元宵節的遊行(Cap Go Meh Festival)尤為著名,吸引大量觀光客,成為當地旅遊業的重要支柱之一。
山口洋與台灣
山口洋自1980 年代以來,經歷了一波大規模的跨國婚姻潮。據統計,超過三萬名西加里曼丹華裔女性與台灣人通婚,其中大多數來自山口洋地區。這些跨國婚姻不僅促進了台灣與印尼華人社群之間的文化與經濟交流,亦加強了兩地之間的聯繫。在此背景下,山口洋市與台灣的楊梅市結為姊妹市,共同促進華人社群的發展與傳承。
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
客籍學者羅香林認為,蘭芳公司是一個具有近代共和國特徵的政治實體,其治理模式展現了高度的自治性與法制化特徵。他指出,蘭芳公司的首領是經由公眾選舉產生,稱為「大統制」或「大統領」,這種選舉制度使其與傳統的君主制政權有所區別。此外,蘭芳公司內部設有議會、政府、法庭等行政機構,並制定法律與規章,以維持社群治理的秩序,顯示出一定程度的法治體系。
蘭芳公司是否為共和國的爭議與歷史背景
關於蘭芳公司的政治性質與歷史定位,學術界長期存在爭議,核心問題在於蘭芳公司是否可以被視為「共和國」。
有些學者認為,蘭芳公司具備國家的基本要素,包括完整的治理架構、軍事組織、法律制度及經濟體系,因此可以將其視為一種共和國的雛形。這些學者強調,蘭芳公司內部擁有明確的行政層級與領導選舉制度,並能夠獨立制定法律、管理土地與居民,這些特徵與近代共和政體的基本運作模式相似。
然而,也有學者對此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蘭芳公司的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導向的移民社群組織,其主要活動圍繞於金礦開採、貿易經營與地方防禦,政治制度的設立更多是為了維護其經濟利益,而非基於現代國家治理理念。蘭芳公司雖然具有某些自治性質,但並不能完全等同於當代意義上的共和國。
蘭芳公司及其相關的華人移民社群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的歷史發展,不僅反映了華人在東南亞的遷徙模式,也展現了其獨特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適應能力。其中蘭芳公司應運,成為華人移民社群在異地建立自治組織的成功案例。
蘭芳公司是否可被視為「共和國」,在學術界仍存有爭議。無論如何,蘭芳公司作為華人在東南亞建立的最具規模的自治組織之一,其存在與影響不容忽視。它不僅體現了華人移民在異地的治理能力,也深刻影響了當地華人社群的發展模式。即便蘭芳公司最終於 1884 年被荷蘭殖民政府所滅亡,但其歷史遺產仍然影響著今日印尼華人社群的文化與認同。
延伸閱讀:
張維安、張容嘉,2009,〈客家人的大伯公:蘭芳共和國的羅芳伯及其事業〉,《客家研究》,3(1):57-89。
張維安,2012,〈從石扇堡到東萬律:羅芳伯金山夢尋蹤〉,徐雨村編,《族群遷移與宗教轉化:福德正神與大伯公研究論文集》,頁147-170。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出版。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講客廣播電臺》邀請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
您還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SoundOn https://reurl.cc/Gj9o2D
KKBOX https://reurl.cc/Wx5k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