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大家準備回鄉過年,大師邀出版界的朋友年終餐聚,政治評論家南方朔,在新世紀初政黨輪替後成了文學評論家,他跳脫現場以更寬闊的視野,從歷史、語言甚至是文學的角度審時度勢,更加切中時事,人稱大師的南方朔先生,口袋裡往往帶著幾萬塊稿費,在各大臺菜餐廳宴請藝文圈人,包括出版線記者、編輯、作家,甚至出版通路企劃行銷。
那次他在紅玉請客,紅玉餐廳在中山北路二段77巷國賓飯店旁的巷子進去,我們坐在二樓褟褟米包廂,快結束前,老闆杜信夫出來打招呼,春節將至,大家在講年菜怎麼吃,大師嘆口氣無限嚮往提起,每年年三十有一盅紅玉的佛跳牆,老闆親自快遞熱呼呼,豐美滿足,人生無憾。
解嚴之後,先是社會活絡接著經濟再起,股市上萬點臺菜復興,豪華宴席菜翅參鮑肚又回到餐桌上,但那也只能是高檔餐廳盤中飧,一般家庭不會花時間料理繁瑣費工的臺灣料理宴席菜,一盅佛跳牆做起來十幾二十種食材,就算不用頂級食材,至少也要炸排骨、炸芋頭、泡筍絲、發烏蔘、鴿子蛋剝殼,以及干貝、香菇、栗子、豬肚、紅棗和蒜頭是基本配料,功夫一點要把高湯熬到奶白色,現代人沒那麼多時間。
台中仕紳家庭出身的導演陳坤厚就無限懷念佛跳牆裡的蹄仁、豬腳筋,他說,尤其是豬腳筋最是難得,到現在還記燉到軟軟仍然Q彈的滋味,1939年出生的他,對青少年時期母親操持大菜的印象深刻,這道臺灣人舊曆年必備的年菜,在他北上求學後就消失了。
千禧年以來,網際網路在1970年前後出生的X世代(約1965至1983)主導下益發活絡,大師預言,速度會愈來愈快,時代會由愈來愈年輕的世代主導,正當要引領社會的X世代很快會被淘汰,時代洪流沖刷,大石頭磨成小石子,如此輕巧迅捷。
忽如一夜二十年後,X世代成了Z世代的父母,2025年最熱門的議題是Z世代如何繼承遺產成為新富一代,從小不是在餐廳吃年夜飯就是吃外帶年菜小孩,佛跳牆、烏魚子、北海道帝王蟹、波士頓龍蝦,吃得比翅參鮑肚還澎湃,XY世代的長輩讓他們成為數位原住民,幼稚園時就會幫忙訂旅館度假,訂飯店吃大餐。
佛跳牆是臺菜裡的閩菜源流中的宴席菜,在辦桌中才得見,食材豐儉由人,除了基本湯底,沒有一定的規格,家庭料理因為食材繁多做起來麻煩,往往委託南北貨店家或熟識的餐廳代為料理,另一個脈絡是外燴辦桌的總鋪師,他們擅長做大菜,也有能力大量製作,造就了外賣料理包的成熟產業,規格化大量製作是現代社會的一門好生意。
臺灣人在各個時代累積了全球化帶來的食材,有幾種已內化成台灣人的基底,無論閩客原住民新住民,都已經習慣這麼吃如此料理,像是芋頭是早期佛跳牆中沒有的食材,大量使用蒜頭,胡椒粉隨意加,炸排骨酥等將食材炸過再蒸煮的習慣,均有別於傳統佛跳牆,甚至在生態保育的前提下,不使用魚翅魚肚用磅皮粉絲取代,鮑魚用台灣養殖的在地食材小鮑,需要泡好幾天的烏參乾脆買發好的成品。
無法花太多時間在廚藝上的新婦(simˇ peˇ,饒平腔,sim pu,海陸腔)是人家的心臼(simˋ kiuˋ,海陸腔)亦即媳婦,無論如何還是得操持年菜,只是換了個方法,善於使用網際網路的時代女性讓外賣年菜成為新興產業,從大飯店到小餐廳都成為協力者,象徵富饒澎湃的佛跳牆是一項很好的選擇,有了這一盅的餐桌,絕對不會讓人索然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