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民眾深受痔瘡的困擾,一名69歲賴姓男子長期受痔瘡困擾,每次上廁所後都出現腫痛和出血情況,但因害怕就醫,選擇忽視問題。後續情況加劇,他終於前往醫院求診,結果在大腸鏡檢查中發現直腸腫瘤,最終確診為直腸癌。
衛福部曾指出,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第1位,依據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等同於每31分14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7歲,相較108年延後了1歲。
根據《NOW健康》的報導,長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愷晟指出,門診時賴先生因痔瘡問題而就醫,一檢查即發現其痔瘡已紅腫發紫,狀況明顯異常。進一步問診得知,賴先生每天上廁所需要花費約30分鐘。醫師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但患者一度質疑:「只是痔瘡問題,為什麼要做大腸鏡?」在醫師解釋檢查必要性後,他才勉強接受。結果發現,賴先生直腸距離肛門約10至15公分處有一顆腫瘤,最終被確診為直腸癌。
王愷晟表示,這正是賴先生長期感到「排便排不乾淨」且需用力排便的主因,而過度用力進一步惡化了痔瘡的情況。針對病情,醫師制定了分階段治療計畫,先進行直腸癌手術,再處理痔瘡問題,所幸目前賴先生已順利完成兩項手術,並進行後續化療。他感慨道:「幸好接受了醫師建議,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王愷晟提醒,正常痔瘡出血一般會在一至兩週內改善,但若出血超過兩週,或伴隨排便習慣改變、排便不盡感、長時間蹲坐馬桶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他特別提到,許多人因害怕大腸鏡而延誤診斷,但目前已有「無痛大腸鏡」技術,讓患者在睡眠中完成檢查,並能即時切除問題息肉,大幅減少不適。
此外,大腸癌的發生有近九成集中在50歲以上的族群,國民健康署為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的民眾提供補助,每兩年一次進行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研究顯示,定期篩檢能有效減少29%的晚期大腸癌發生率,並降低35%的大腸癌死亡率。這項檢查非侵入性,且檢查前不需特別限制飲食,只需按照簡單步驟在家操作即可。
首先,民眾可以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在採便管外標籤上,填寫姓名、採便日期與時間。採便時,先旋轉管蓋將採便棒拔開,並確保管內的液體不會傾倒。為避免糞便掉入水中導致採集困難,可在坐式馬桶內鋪上衛生紙,或直接在報紙上解便以取得檢體。
接著用採便棒輕劃整條糞便來回刮取適量檢體,然後將沾有檢體的採便棒放回管內,並用力蓋緊管蓋。完成後,將檢體送回醫療院所,等待檢驗報告即可。這項篩檢過程輕鬆簡單,能有效促進健康管理,減少大腸癌的威脅。
【往下看更多】
● 打求救電話叫披薩!接線員暗號「義大利辣香腸」救出受害女
● 過年冷颼颼!超強冷氣團南下 專家:挑戰今年首波寒流
● 醫起看/瑪卡加鋅真的會變戰神?泌尿醫揭4點才是關鍵
【今日最熱門】
● 大雪亂事!出席川普就職典禮恐生變 韓國瑜照計畫赴美
● 姐夫「只說3字」撩到銀行正妹 他喊:超帥!
● 快訊/Ryu、Yuma證實「離婚」 合體拍片道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