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近年 Right Plus 多多益善開啟「經驗者擴大機」書寫計畫,藉由陪伴各種曾經歷特殊經驗的群體,例如身心障礙經驗者、照顧者,回望過往、述說經驗。
本文和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天使心家族)合作,由天使心訪談一位「愛奇兒」(身心障礙兒)母親淑惠。淑惠回顧自己一週 6 天帶小兒子復健,漸漸讓大兒子感覺被忽略、充滿挫折的日子,直到她遇見可以同理這些經驗的愛奇兒家長、老師們,才展開與家人的修復練習。
淑惠的大兒子照軒,也曾在多多專欄分享他看待弟弟與家人的轉變(參考:曾想掐死腦性麻痺的弟弟、覺得丟臉,現在會把他考慮進自己的未來),因此這篇文章,也像是淑惠與大兒子之間,對同一段經歷的訴說與對話。
2002 年創辦的天使心家族,是全臺第一個專門協助特殊兒家長和手足的社福團體,為家屬們連結資源,並以講座、活動、倡議等多元方式彼此互助。我們也期待,這樣的書寫能為這些辛苦的家庭帶來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撰文/淑惠口述;編整/郭昭君 天使心家族特約記者、Right Plus 多多益善
我有 2 個孩子,大兒子現在 27 歲,已經在上班了。小兒子 22 歲,是個身心障礙者—— 更正確來說,是多重中度腦性麻痺合併視覺障礙(多重障礙)。
弟弟從小學坐、學爬就比較慢,我問過小兒科醫生,醫生說應該沒事。直到弟弟 1 歲 10 個月,因為還不會走路,當時我帶他到醫院打疫苗,我又再次問醫生,醫生讓我帶他到大醫院檢查才確診,並且告訴我們要開始帶弟弟做復健。
那時,大醫院的醫生要我辦「身心障礙手冊」(等同現在的「身心障礙證明」),我想說我和先生都有上班,付孩子的復健費應該沒問題(不需要障礙證明申請補助),我不想辦,但醫生勸我先申請,等孩子好了就可以註銷,所以我才辦。
一開始我打聽過與弟弟相似身心狀況的孩子,有些只要復健半年。但剛開始做復健時,每週要做 6 天,因此週間我帶弟弟在家附近的醫院就近復健,週六才到大一點的長庚醫院。
到長庚醫院復健時,我發現每個類似症狀的孩子,都做了 5 年以上的復健,那時我心裡就有譜了,這條路恐怕不是原先想的「只要半年」這麼容易。但是我還是覺得可以試試看,搞不好我的孩子半年就會好。
我和先生兩人白天都要上班,下班回來我要帶弟弟做復健。我每天從凌晨 5 點鐘睜開眼忙到晚上 10 點,覺得每天時間都不夠用。
哥哥也開始被我們擱置。我把哥哥丟給我媽媽照顧,每天晚上送弟弟復健結束,才會去接哥哥回家。我常看到哥哥一個人獨自看著電視,只是為了要等我們一起回家。
想「修好」孩子卻充滿挫折,天天和家人吵架
那時的我,只希望弟弟能早點變成「正常的孩子」,不希望他變成社會的負擔,尤其是哥哥的負擔。我常告訴哥哥,我這麼努力,是為了讓你以後不要這麼辛苦。
但哥哥覺得他被忽略了,他覺得他像從王子變成乞丐,變成這個家的附屬品。我不知道該怎麼告訴他,我們可以怎麼照顧他,或者要怎麼把弟弟「修好」,變成一個正常的孩子,因為我怎麼做,都做不到我想要的結果。
像是哥哥想要學游泳,但我們告訴他家裡的狀況無法支持他的興趣。爸爸又對他的成績要求特別嚴格,讓他覺得不管怎麽努力也達不到要求,他就有點放棄學習了。一開始哥哥為了得到我們的關注,他會去捉弄弟弟,惹得弟弟哇哇大叫,我們總是罵哥哥找麻煩,漸漸的,哥哥什麼話都不跟我們說了。
我還記得,哥哥在國小四年級時,曾跟老師打架,但是我一直到他小六畢業典禮,才從他當時的導師口中得知發生過這麼一件大事。
我也對先生越來越不滿。因為我覺得自己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而先生時常加班,下班回家就是直奔浴室洗澡,沒有一聲問候。禮拜六到長庚醫院復健,也都是我陪孩子進復健室,先生總在門外等。
總是我在學習陪伴弟弟的方法、我在教,先生不但沒幫忙,又常常因為心疼孩子,破壞了我們的學習進度。例如我用 1 個月教會弟弟讓他自己穿襪子,但先生又幫忙他穿 1、2 次,一切就會又回到原點(又要再重新教他穿襪子)。
這類的事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即便我和先生說,但先生總是沒辦法聽進去和改變。生活裡充斥著這樣的挫折,讓我每一天都在想,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弟弟開始復健 5 年之後,我們家開始天天吵架,常常開車出門回到家,我和先生和哥哥 3 個人從地下室停車場一路吵到屋子裡,然後弟弟跟在旁邊哭。
承認後悔後:練習在喘息中前進,不敦促孩子「一次就做對」
有一天,我想說如果能有一隻手能來幫助我,那該有多好。
這時候弟弟學校同學的媽媽,送我 4 張天使心家族歲末音樂會的票,那場音樂會深深觸動到我,因為在音樂會中有身心障礙者孩子的家長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說起永遠不夠用的時間、陪伴孩子無止無盡的療程,卻沒有看見孩子進步的失落與困境,我感覺他們講出了我的心聲,我覺得我被看見了。
隔年,先生找我一起去參加天使心家族的「喘息營」,這個營隊是專為身心障礙家庭舉辨的跨夜活動,一家人可以一起參加,行程包括上課、團體互動,還有放鬆身心的活動,會有志工照顧身心障礙者,讓家人能好好充電喘息,我們夫妻就一起去了。
課程中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問題:「擁有愛奇兒(身心障礙兒),你後悔嗎?後悔的話請舉手。」那是我第一次把手舉起來,去承認我很後悔。
我這才知道,我一直不承認自己有個身心障礙的小孩,我沒有接納他,我只想說我一定要把他修好,所以我們全家賠上了所有的時間與精力,而最後換來的,卻是一個吵鬧不休、沒有人想回去的家。直到我自我覺察到這樣的狀況後,改變才開始發生。
再隔一年,我希望哥哥也一起參加營隊,因為營隊中也有專為身心障礙手足舉辦的課程和活動。我想,哥哥在這個環境下,應該也有感覺到被看見、被同理,所以他隔年升上國一以後,還願意從桃園家裡獨自坐火車到中正紀念堂,來與提早北上的我和先生會合,和其他愛奇兒家庭參與一整天的活動。
因為多了天使心志工的幫忙,也讓我變得比較放鬆。從小,弟弟的照顧我從來不假手他人,但是志工們讓我覺得他們比我還愛孩子,他們讓我感受到一份久違的愛,弟弟也會告訴我,他很開心,下次還要去參加活動。這也讓我慢慢相信,我可以把孩子託付給別人,擁有幾個小時的喘息,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我也在課程老師的提醒下,慢慢退到「管家」的角色,不再像一個「教練」般那麼急著要掌控弟弟所有的行為。
例如他鞋子總是會穿反,我總是會想要糾正、給他指令。有一回,老師問我,你覺得這孩子穿反再換回來的時候,孩子有感覺煩躁不開心嗎?既然他沒有因此感到困擾,為什麼你覺得一次就穿對這麼重要,還會因此要急著敦促他做到?
我仔細思考老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我慢慢去想他要的是什麼,而不是我想要他做什麼。
修復之路:看見孩子的特質、用小卡和擁抱取代針鋒相對
在我態度轉變之後,我發現,弟弟讓我的生命變得更豐富,也有更多的學習。
我覺得他是我人生社會學的老師,我常常因為他做不好而生氣,但他總是用緩慢而穩定的情緒回答我。還有,他是個很單純的孩子。他從 1 歲到現在 22 歲,他要的永遠是 1 臺 100 元的玩具車。這種單純對一般人來說很不容易,因為我們的欲望總是隨著年紀而改變。
當然,弟弟在每個不同的階段,都還是會有他不同的考驗。例如,我曾經因為他在上小學之際還不會上廁所、不會表達而焦慮,想說這樣真的能上小學嗎?
也曾經看他在小學 5 年級時,整整半年晚上都無法睡覺,每個禮拜有 2、3 天還會半夜起來哭 1、2 個小時,讓我們父母也跟著沒有辦法休息。
後來才知道,他被同學霸凌,但是他不知道怎麼跟我們表達自己面臨的問題和情緒。同學造成的傷害,讓他有 7、8 年持續活在恐懼之中,直到後來去做心理諮商才比較好。
後來,我能遇見有類似困擾的父母,就覺得自己也並不是特別辛苦,大家可以一起努力。也有人提醒我,相較於有些人的丈夫不曾陪同復健療程,我先生不間斷的陪伴,是非常珍貴的。
我也開始不再總是覺得我先生是個無用的父親、無用的先生,而是能看到他的付出,並且不視為理所當然—— 原來不愛整理家裡的我,還能擁有舒服乾淨的居家環境,都是他默默刻意整理、維持的。
我和先生也練習從寫小卡片開始,和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去看見對方的需求。我們也開始學習每天擁抱,從一開始覺得尷尬,到後來,再生氣也會抱一下。奇妙的是,有時候不用太多言語,關係就這樣改變了。哥哥看我們關係的調整,也會開始給我們建議。現在哥哥縱使在外地工作,也比較願意回家了。
我還記得第一次在天使心家族上夫妻團課的時候,我說我的願望,是家人可以不要一見面就針鋒相對,可以共同沐浴在陽光下,一家人坐著一起好好的吃一頓早餐。
後來我們透過互相好好表達、每天擁抱等練習,這件事很快就實現了。當然,我和家人達到像現在好一點的狀態,是我們一起花了 10 年修復的,但是,只要願意往前走一步,不管大步還是小步,都是往前走,關係都會慢慢修復的。
現在回顧過往我很苦惱的「手足議題」,我也想告訴跟我一樣的父母,手足有手足自己的天空,千萬不要把他綁在家裡,讓他放風去飛,相信他會飛得好,而且他的心是會與這個家相連在一起的。
就像我和先生很早就為弟弟處理未來的信託規畫,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希望不要把照顧的負擔留給哥哥。但是我們知道,無論如何,哥哥會一直心繫著這個弟弟。
延伸認識身心障礙家庭&經驗者擴大機:
1. 照軒/曾想掐死腦性麻痺的弟弟、覺得丟臉,現在會把他考慮進自己的未來
2. 潘瑋婷/聽損罕病的弟弟與他的身體共存,而我與他共存
3. 蕭雅雯/「爸媽,我長大之後得養姊姊嗎?」為身心障礙手足開啟一場家庭對話
4. 懿晨/「我是姊姊還是妹妹?」沒有一個父母是專家,接納孩子又愛又恨的情感
5. Right Plus 專欄【經驗者擴大機】
這篇文章收錄於《多多益善》的「經驗者擴大機」專欄,這個專欄的文章,是經過寫作者對生命經驗的回顧、編輯在寫作過程的陪伴與培力,才得以完成。
以書寫為自己發聲、道出脆弱與勇敢的經驗並不容易,所以我們往往需要花費超乎想像的時間與心力,才得以完成每一篇文章。
《多多益善》持續努力和經驗者一起慢慢練習,因為深信這些故事值得等待,也為了讓這些故事有機會被你聽見。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培力弱勢經驗者和我們一起發聲,如果你認同我們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專欄文章,請用捐款支持我們。
The post 淑惠/「有身心障礙孩子,你後悔嗎?」我承認後悔,與家人展開關係修復之路 first appeared on Right Plus 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