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2 年)聖誕夜,1 歲多的男童剴剴(化名)在等待收養的過程中,疑似遭保母劉彩萱與其胞妹劉若琳虐待致死。臺北地檢署今年 4 月依成年人故意傷害兒童致死等罪起訴劉姓姊妹;臺北地方法院於今(113)年 12 月 25 日下午2點半召開準備程序庭。
近十年來,臺灣等待收養的孩子,即便是在 2019 年的高峰期,不過 874 人。近年持續遞減,至 2023 年不到 700 人,其中成功找到新家的孩子不過 202 人。不僅占比極小,衛福部多年來也疏於關注,相關業務和做法由民間自行發展建立。
民間能做收出養媒合的單位總計 8 個,大多是在為受虐、父母入獄/失聯、家庭失功能或因身心障礙遭遺棄的孩子尋找新家。剴剴案後,衛福部檢討過往疏漏,勒令民間單位回歸單純的收養人培訓與媒親,其餘「出養必要性評估」和「出養兒安置」,必須改由國家公權力介入,成為各地方政府社福中心的責任(註)。
各縣市政府的社福中心常是民眾生活不濟時,向國家求助的第一線;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則是有家暴發生時需立即反應的單位,2者其實都可能面臨民眾家中有孩子需要出養的狀況。但每個縣市的家防中心運作機制不同,有些縣市會跟社福中心業務合併。
家防中心的個案(兒少)通常已有較明顯的受虐事實,需要和醫院、警方、司法等單位合作;社福中心則需要更細緻的跟民眾相處,釐清一個家庭真正的需求。例如,有些家庭若能提供生父/母經濟補助、親職教育、托育資源等,孩子就可能被留養,不需要找收養人。
然而,一名執業超過 15 年的社福中心督導美心(化名)強調,評估孩子到底有沒有出養的必要性,本身就是一門專業,臺灣目前沒有多少社福中心有經驗,大多經驗都累積在民間。
她舉例,剴剴案後,他們碰到的第一個收出養案,是一個信仰虔誠的家庭,無法接受非婚生子,希望社福中心能協助尋找收養人。然而這個家庭經濟優渥、家中成員多(支持力足夠),對社福中心來說,並不是一個「養不起孩子的家庭」。
「社福中心為民眾提供各種協助,包括急難救助、低收入戶申請、托育資源轉介等,但這個家根本不需要那些(福利)。公部門有權利只因為宗教關係而媒介孩子嗎?」美心說:「站在孩子的角度、考量兒少最佳益,我們認為這孩子並沒有被出養的必要性。」
出養必要性評估:當初是誰做了那個決定?你們真的都想清楚了嗎?
美心的例子其實並非常態,根據衛福部統計,近 3 年來國人出養孩子的前 3 大原因,是貧窮、育兒支持不足,以及未婚生子。但要評估一個孩子究竟是不是「非出養不可」,仍然不容易。
天主教福利會是其中一個做收出養超過半世紀的民間團體,其執行長丁雁琪解釋:「假設今天有一個未婚媽媽打電話來,說她2個月後要生小孩了,請我們把孩子帶走。接下來你得花時間好好了解,孩子的爸爸是誰?他們發生了什麼事?她懷孕的時候家人知道嗎?他們怎麼說?」
「就算談清楚了,幾個月後,也許生父出獄了、說自己並沒有答應要出養孩子,或孩子的外公外婆突然出現,說他們可以養,一切又會有變數。更別提有些年輕媽媽不見得願意開口,你得去她家裡把每個成員都訪一遍。」
事實上,出養甚至遺棄孩子,對生父母來說常是艱難的決定,對遭遇性侵而懷孕,或其實非常想留下孩子卻沒有能力養育的父母來說,更是天人交戰的考驗。即使是已出養孩子數十年的父母,也可能陷入長期的自我咎責。
收出養媒合單位因此常需要跟家庭密切工作,若能排除父母的憂慮和困難,便有機會讓孩子留在自己原本的歸屬。根據衛福部統計,在每年等待收養的孩子裡,大約有 3-4 成是沒有等到收養就中途結案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生家庭或親屬最後改變主意,決定把孩子留下。
丁雁琪指出,剴剴案之前,民間單位常必須寫「出養評估報告」給法院,但這份報告要寫得出來,需要的都是時間和信任、和生父母及原生家庭建立細緻的關係。若是草率做決定、將孩子出養,對每個人都可能是一輩子的創傷。
「我們服務過 2000 多個孩子,許多孩子不管是被收養到國內國外,都會回來尋親,去年回來尋親的孩子甚至是過往的 4、5 倍。」她說:「他們都非常想知道,當初那個決定是誰做的?是每個人都想清楚、討論過各種可能才決定放棄我的嗎?」
「出養是一個迴力標,你把小孩送出去,他長大後必定想回來、想知道自己是誰、當初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社福中心扛得起重擔嗎?
社福中心在剴剴案後必須扛起更多責任,然而各縣市社福中心目前不僅收出養業務專業不足,手上能用的兵糧也不多,地域落差還很大。在剴剴案中,其生母和外婆也曾在 111 年 1 月和 6 月時分別求助於新北市樹鶯社福中心,卻都沒有得到相應的支持,因此決定將剴剴出養。
「有人上門求助,社福中心頂多拿得出中低收入戶補助或急難救助?但有些父母不見得是錢的問題。」丁雁琪說:「他們需要彈性的托育幫手、需要居住穩定、有人輔導就業、需要家人支持或親職教育,甚至需要情緒、心理、精神、早療甚至藥酒癮等協助。這些公共服務原本就是社福中心的公權力網絡才能連到,也是我們倡議很多年、早該回歸的事。」
天主教福利會長年為孩子在國外尋找收養人。直至今日,臺灣每年仍有 100 多個孩子會在美國、荷蘭、瑞典、澳洲、加拿大等「收養國」找到新家。丁雁琪感慨:「難道沒有人想過,臺灣經濟實力超越中、日、韓,排名世界前 20,為什麼在兒童收出養這件事情上,我們居然是出養國,而不是收養國?」
究其原因,除了文化價值觀不同,丁雁琪和許多資深兒少保社工也直指,即使進入少子化的時代,臺灣仍然對原生家庭支持極其不足,特別是對年輕、單親或非預期懷孕的母親來說,育兒、工作、社會眼光和種種生活考驗都是難以兼顧的困局,如同福利會的影片中、丁松筠神父所說,「需要一個奇蹟才能解決」。
而所謂「公權力的網絡」在臺北市這樣資源豐沛的地方或許還能運作,例如美心的社福中心就能即時串聯家庭支持中心、親子館、長照據點、身心障礙資源中心,甚至學校、里長、衛生醫療等單位,合力接住每一個岌岌可危的家庭;
然而對某些財政窘迫的縣市來說,社福中心除了福利業務還得身兼家庭暴力防治,人力極其不足、流動率大,就算有中央補助款也終年找不到社工,更別提發展什麼周邊網絡。
某縣市一位不願具名的社會局處首長便說:「我們的社福中心每天只能勉強做到急診室一樣的緊急業務、衝突個案和無止盡的文書記綠,根本沒辦法做一、二級的風險預防,沒力氣跟家庭建立什麼關係。」
社家署回應:強化社工訓練、擬定評估指標、建立決策機制
針對民間和地方的擔憂,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此次受訪時表示,社家署正在建立資訊系統來降低社工的文書記錄負擔,並已在研擬為地方社工增加常態性的收出養知能訓練,年底前也將擬定統一的收出養評估指標。
社家署同時敦促各地方政府透過「團體決策會議」來評估出養必要性,避免將評估壓力集中在個別審案社工身上。未來各地方社福中心究竟能否承擔重責,仍有待時間驗證。
接下篇:【孩能去哪裡5】剴剴案一週年(下):照顧人力嚴重短缺,兒少安置何去何從?
看更多【孩能去哪裡】專題報導:
1.【孩能去哪裡1】剴剴案後獨家追蹤:大塞車的寄養家庭,與無處可去的孩子們
2. 【孩能去哪裡2】「我們家的爸爸不打人」,寄養家庭大缺工、叔叔阿姨和社工都去哪了?
3. 【孩能去哪裡3】「如果孩子待不住,該離開的是大人」新北首創類家庭式照顧、接住難置兒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
The post 【孩能去哪裡4】剴剴案一週年(上):悲劇推進了改革,社福中心準備好了嗎? first appeared on Right Plus 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