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以下是朋友私訊給我的時事觀察心得,他要「替賴清德和蔣介石講句公道話」,認為二人面對困境時的行事風格何其相像;朋友70歲,歷經台灣由混亂到安定到繁榮的年代,世居新北小鎮,歷代營商家底豐厚,早年國立大學畢業後即接掌家業,他的看法或許代表部分戰後嬰兒潮、智識世代對世局的憂心和體諒。

徵得他同意,把私訊以專訪形式,改寫成新聞稿,受訪者就逕稱為「他」:
他表示,今年開春以後,賴總統在國際與國內的諸多議題上,展現空前的「戰略清晰」與「戰術積極」作為;首先在228紀念日將蔣介石定位為「滔天罪行」,接著又明確宣示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戰術上,則發動大罷免、搜索「親中」地方政府與政黨辧公室、恢復軍事審判、驅逐囂張陸配等積極戰術作為,讓原本脆弱的兩岸關係雪上加霜,也使藍白綠更加對立。
由於家族長輩從政的關係,他從小親歷社會肅殺的氛圍,目睹父親友人受難於白色恐怖,及長在大學時期也被調查過,歷經60餘年的社會變遷,他歸納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強敵壓境,記得小時候在鄉下時常看到軍隊在演習,晚上還可以看到探照燈在對空搜索;由於家中有長輩是公職人員,配有中央日報,因此常看到頭版刊登「匪炮擾射金門,毀民屋若干間」的新聞;八二三炮戰時,他才5歲,媽媽帶他回外婆家,大家盛裝打扮拍家族照,目的是寄給金門當兵身陷炮火的舅舅,當時年紀小,不知死生瞬間,難以想像舅舅在坑洞裡看到照片,涕淚縱橫,也許回不了家鄉的心境。
第二階段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當時中共滲透不斷,在島內進行實質與心理破壞,由於家中長輩的政治警覺性高,他耳濡目染,因而具有比同年齡小孩對政治更多的好奇,小時候也偶爾會偷聽「共匪」廣播,直到60年代,在空軍基地服役時,都曾見過完好的戰機引擎遭故意丟入雜物堆,顯然當時真的是「匪諜就在你身邊」。
第三階段就是整肅清洗,羅織「匪諜」,只要被指認,所謂「犯罪事實」全是特務說了算,連「挑撥政府與人民感情」也可入罪;這個階段除社會高壓外,在政治上還刻意培養地方派系,透過選舉「以台制台」,利用不同派系讓台灣人自我牽制,他說父親的友人因罵鎮公所不同派系秘書一句「如果再光復,你們這些貪官統統抓起來」,而被舉發,判了4年。
回顧台灣早年風風雨雨,他憂心表示,現在的台灣,讓他彷彿回到六十多年前的童年,只是「共機擾台」取代了「匪炮擾射」,「親中」等同於「通匪」,「陸配叫囂」取代了「親愛的蔣幫弟兄們」;而司法偵查對象愈來愈遊走在「政敵」與「犯罪者」的模糊地帶。
他比較兩位隔了半世紀餘的總統說,「賴總統批評老蔣犯了滔天罪行,而同時國民黨則批評賴政府愈來愈走向專制;其實,兩者何其相似,矛盾與諷刺!」,他無奈地表示「如果你是蔣介石,在血洗台灣的威脅下,你能堅持多少民主?如果你是賴清德,在共機擾台、軍中匪諜猖獗的情況下,你的言論自由標準該維持多高?」
以上是朋友的看法,一個老派台籍知識分子企業主對時局的憂心,與對當權者作為的體諒,他認為蔣介石與賴清德面對的困境與作為是一樣的;但假設歷史時鐘可以回撥,可想想對外「對抗」對內高壓是不是蔣介石最佳的選項?
當年蔣介石的對抗與高壓是有其本錢,台灣是美俄對抗的第一線,美國已涉入韓戰,當然不希望台灣陷入共黨之手,所以全力相挺;對內,黨政軍青特,蔣一手掌控,廟堂無異聲,立法院只是舉手部隊的橡皮圖章,而歷經228及白色恐怖鎮壓,台灣社會寒蟬,蔣介石意志可完全貫徹。
至蔣經國時代,中俄關係丕變,美國要聯中制俄,台灣戰略地位銳減,1979年終於與北京建交,台美關係是依附世界局勢而變化,不是光繳保護費或找公關公司國會遊說可竟其功,台灣完全無置喙的餘地;於是蔣經國不再提「反攻大陸」,改說「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面對北京「三通四流」的呼籲,蔣經國雖以「三不」(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回應,但也開放大陸探親;相較將介石的頑固「對抗」,蔣經國不是鐵板一塊。
大陸兵敗,倉皇辭廟,棄兵曳甲退守台灣,蔣介石心情鬱卒是可以想像的,但1950年韓戰爆發,美軍協防台灣,台灣已能自保,反攻大陸也不可能,盱衡雙方版圖也會知道長期對抗,台灣會逐漸成為弱勢的一方,當時台灣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有談判空間;也有許多大國希望同時與台北、北京建交,執政者應有遠見看到「對抗」外的其他選擇,但蔣介石死抱「漢賊不兩立」的神主牌,通通拒絕,自陷零和窘境。
以古鑑今,今日民進黨政府不是當年一把罩的蔣家政權,沒有高壓的條件,對外,面對不可測,視台灣為「筆尖」的川普大帝,世局未必站在我們這邊,我們也沒有獨力「對抗」的本錢,執政者可要發揮智慧,至少不要惡言相向不留餘地,走入無法迴旋的戰爭胡同。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民進黨火力全開 國民黨搞錯戰場
恢復軍事審判 賴清德瘋了?
觀察/批228為「蔣介石獨裁者滔天罪行」 賴清德的政治乾坤圈打到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