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image

肉魚解密》肉鯽仔曾是台灣國民魚,為何越來越貴?高達九成進口,中國最大宗

更新時間:2025/03/31 01:46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雖然每尾魚都會長肉,但這條魚卻特別被稱為「肉魚」,更常見的名字是「肉鯽仔」,西方人則叫牠「奶油魚」,日本人叫牠「疣鯛」,到底他是鯽魚、鯛魚或是什麼魚?

雖然每尾魚都會長肉,但這條魚卻特別被稱為「肉魚」,更常見的名字是「肉鯽仔」,西方人則叫牠「奶油魚」,日本人叫牠「疣鯛」,到底他是鯽魚、鯛魚或是什麼魚?

早期「肉魚」是便當常客,便宜受歡迎,但近年肉魚價格變貴了,也有人反應口感不像以前那麼好吃,發生了什麼事?記者來幫你解密,一探肉魚背後的秘密。

肉魚又有肉鯽仔、奶油魚等別稱,肉多且大小適中,是國內便當店的常客。(圖片提供/黃之暘)

Q:肉魚到底哪裡「肉」?稱肉鯽跟鯽魚是親戚嗎?

A:「肉」可能代表魚肉比例高。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說明,肉魚體型嬌小,體長多不過 30 公分,算是眾魚中的「小不點」,所以也又稱為「肉鯽(仔)」。肉魚的魚骨數量不多又細軟,一尾 300 公克的魚約有 165 公克肉,比例上顯得肉多又豐滿。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黃之暘表示,農產品俗名有「肉」,通常有「常見、平價」等意謂。肉魚是群居性海水魚,漁民一次捕撈量很高,過去單價便宜,大眾較能消費,而有此稱呼。

黃之暘說明,雖然肉魚被稱為肉鯽仔,但肉魚是「長鯧科」,鯽魚是「鯉科」淡水魚,親緣關係差很遠,可能是因兩種魚都嬌小、比較沒有粗硬魚骨,所以才會有此俗名。

還有一種俗稱「肉魚舅」的魚,外觀與名稱都跟肉魚很像,但牠不是肉魚的舅舅,而是「印度無齒鯧」。該如何區分兩者?很簡單,肉魚鰓蓋上方多有一塊黑斑,因此在日本,肉魚被稱呼為「疣鯛」(日文片假名「イボダイ」),疣就是代指牠有顯眼黑斑作為特徵。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肉魚解密》肉鯽仔曾是台灣國民魚,為何越來越貴?高達九成進口,中國最大宗」。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114 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一段 365 號 7 樓

readr@readr.tw

©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