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是台灣第一長河,也是台灣文化精神上的母親河,從高山沖刷而下帶來肥沃的養分,灌溉雲、彰平原餵養許多台灣人。然而1990年代起,集集攔河堰阻斷濁水溪輸水供養六輕,築壩發電淤沙嚴重,上游溪水榨乾後,下游只剩漫天風沙。
但開發的腳步並未停止。在綠能政策鼓勵下,開發商把眼光瞄準濁水溪下游河道,預估有36座大型風機將入侵濁水溪河道。但去年凱米颱風肆虐,濁水溪暴漲緊急撤村數千人,讓居民對風機進駐河道感到十分不安。河道為國土綠網,是野生動物繁衍遷徙通道,但風機開發未經環評,引發外界強烈質疑。(系列3文請見文末)

陸域風機廠商召開說明會,點燃地方戰火
濁水溪風機開發案,目前在崙背段已完工6座風機,還有「巺安風電」提出 19 座風機開發,若加上台塑公司規劃在麥寮段開發的 11 座風機,濁水溪下游風機共有36座風機。若加上台塑六輕廠區北堤已完工3座,已取得開發許可的西北堤有6座,合計風機數量將高達45座。風機塔高 90米加上直徑60米葉片,最高達120米,約30樓層高。
開發單位巺安公司日前在竹塘鄉長安村召開說明會表示,將在九塊厝河岸開發 6 座風機,且已在2018年取得河道主管機關第四河川分署同意函。開發單位稱,風場範圍在堤岸外與周邊村落保持一定安全距離,而河岸屬於第四類管制區,經過實驗模擬結果,風場計畫對該地沒有噪音危害之虞。
.jpg)
出席的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提出質疑,業者在 2018年取得同意函,但經過 7 年,風機法規環境已變更嚴格,例如原本要求風機距離住宅 250 米以內才需要環評,但法規已調整至 500 米以內就需要環評,廠商卻以 8 年前的法規標準規避環評「簡直是拿居民跟村落開玩笑。」
「除了地景破壞跟低頻噪音威脅健康之外,濁水溪不應該蓋風機,河道應優先考量防洪安全。」她強調,濁水溪是全台灣最長的河流,近年地震頻繁,去年凱米颱風就漂下大量的漂流木,這時陸域風機擠進來河道上多,難保沒有潰堤風險。
.jpg)
河道禁止50公分「高莖作物」,卻可以設置120公尺風機?
根據記者調查,濁水溪湧入風機開發的背後,凸顯出河川治理原則受到綠能政策左右,原本應該嚴格限制開發量體、高度的《河川管理辦法》形同虛設。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濁水溪出代誌01》36支大型風機湧入河道,免環評,影響生態環境、居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