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看過很多客家爸媽,即使客語說得很好,仍沒有習慣跟孩子說客語,甚至覺得因為下一代不會講,所以一開口永遠是說華語。」獲獎無數的知名獨立音樂人林生祥提醒,如果希望母語能傳承下去,就要不斷的練習,孩子回到家裡,立刻轉換說母語的開關,父母的陪伴與堅持,絕對是持續母語教育最大的驅動力。
許多父母親都很苦惱不知道如何讓孩子講母語,客委會與《嬰兒與母親》雜誌編撰《寶寶的第1本語言啟蒙手冊》,書中建議,從寶寶出生開始,就讓母語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這也就是「語言巢」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不管寶寶聽懂與否,都用母語和他聊天、說故事,雖然寶寶還不會開口回應,但他會很認真聽父母說話。
《寶寶的第1本語言啟蒙手冊》並特別擷取林生祥和新竹市客語親子團發起人戴蘊思,分享他們如何培養孩子說母語的經驗與做法。
林生祥堅持讓孩子從小生活在母語環境,為了不過早接觸華語,他說甚至跟女兒一起看宮崎駿電影時,他會故意關掉華語配音,改成日語發音,自己再逐句用客語翻譯給女兒聽。
林生祥女兒出生時,在保溫箱住了兩個月,當時他和太太每天去探望,隔著保溫箱,每天30分鐘的探望時間,就在現場開啟演唱會,唱客語歌給剛出生的女兒聽。
「從女兒會講話、會玩一些遊戲時,就帶著女兒一路亂玩、亂唱,用客語唱電影配樂或主題曲,」林生祥表示,在創作童謠時候,他最原始基本的想法,就是希望能「亂玩亂唱」。他表示,女兒在客家三合院長大,講客語是很自然的事,「根本不用思索小孩會不會講母語。」
戴蘊思則說,她和先生從孩子出生起,就規劃要實行「雙語」教育。由於先生是閩南人,於是決定好一個人與孩子說客語,另一人說 Holo 話,在家裡的場域,除了這兩種語言,盡量不說其他的語言。
戴蘊思夫妻倆,從兩個孩子六個月大,開始親子共讀。「透過用客語進行親子共讀,也給了我重新學習客語的機會!」家中一對兒女,說得一口流利的客語和 Holo 話,能流暢跟祖父母對談,讓長輩在家族聚會驕傲誇獎孫兒女會講母語,無形中也拉近了與上一代的距離。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華語會變成學校同儕間的強勢語言,戴蘊思強調,此時需要建立孩子對母語的榮譽感,「繼續跟他們講客語,
或辦客語活動請孩子擔任小助手!」當孩子視母語為榮耀, 自然養成自我認同的人格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