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image

雨水摘野菜,處暑向老鷹問好,公視推《節氣》節目,讓小孩打開六感,體驗節氣

更新時間:2025/03/07 07:06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你背得出 24 節氣嗎?有群小孩背不出來,但感受得到!近期公視即將上映兒童節目《節氣/六感實驗室》(以下簡稱《節氣》),以藝術教育結合生態永續,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用六感體驗自然與節氣的變化。

你背得出 24 節氣嗎?有群小孩背不出來,但感受得到!近期公視即將上映兒童節目《節氣/六感實驗室》(以下簡稱《節氣》),以藝術教育結合生態永續,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用六感體驗自然與節氣的變化。

總導演林浩溥表示,大人經常忘記怎麼去感受天氣變化、認識當季蔬果、與自然共處,反而小孩不受制約被激發創作力,是成年人佚失的珍寶。節目到底蘊藏什麼魔力?《上下游》專訪,分享節目背後令深受感動的故事。(以下內容以第一人稱撰述,「王」代表製作人王耿瑜,「林」代表總導演林浩溥。)

王耿瑜(左)跟林浩溥(右)希望《節氣》帶給觀者重新體會大自然變化的迷人之處。(攝影/孫維揚)

Q:「節氣/六感實驗室」是一個什麼樣的節目?

王:我們以六感體驗的藝術教育為經,節氣認知的生態教育為緯,在不同國小進行《節氣》工作坊及拍攝製作節目,透過「秘密基地」的搭建、「節氣餐桌」的實作單元,以及「大自然舞台」的肢體課程、「動畫時光機」操作課程的設計,讓小朋友運用想像力,打開六感去體驗不同節氣。

六感代表「眼耳鼻舌心意」,希望孩童完全打開自己感官與想法。例如「節氣餐桌」,通常會引導小孩使用當季蔬果製作創意料理,跟鼻子嗅聞、舌頭品嚐有關,但活動也會讓他們先到菜園等地方蒐集食材,觀察菜園、採摘過程時,也會用到視覺、觸覺,讓製作料理不只是吃,更是全方位感受蔬果。

特別要說「意」幾乎是結合節目尾聲的「動畫時光機」,小孩在參與完節氣活動後,用各種媒材轉譯成小創作,再由動畫師剪輯成極短動畫,鼓勵小孩不只是接收資訊,也成為介紹節氣的代表,加強他們對大自然的印象與好感,更是希望觀者能感覺小孩的創作力無限。

(上、下圖)《節氣》節目中的「節氣餐桌」會引領孩童運用當季蔬果製作創意料理,並好好品嚐。(圖片提供/公視)

Q:想做「節氣」為主題有什麼特別原因嗎?

王:我對節氣很有興趣,從小我就會翻閱農民曆看節氣,但一直不知道它背後意義。大概 6 年前,我們一群朋友自籌「節氣餐桌」,每次到不同人家裡,用當季蔬果做飯,最後共享晚餐,過程很費工,但身心獲得很大滿足。像「白露」時有用葉片包裹特別處理的水梨,切開後晶瑩的白肉真的像秋季葉片上發白的露水!

那段經驗彷彿是節目的雛形,因為我感覺到大人也很常五穀不分,也對何時有哪些物產不太在意。加上我後來踏入兒童節目領域,看到近年兒童影像作品像是「讓小孩演戲」,用相同架構、節目走在室內拍攝,小孩都沒有自由探索時散發的光輝,好可惜!才想要把節氣餐桌融入兒童節目,讓他們重新接觸自然。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雨水摘野菜,處暑向老鷹問好,公視推《節氣》節目,讓小孩打開六感,體驗節氣」。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114 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一段 365 號 7 樓

readr@readr.tw

©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