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東山是台灣龍眼的知名產區,共有1400公頃,當地生產的古法柴燒龍眼乾,讓知名酒釀桂圓麵包指定愛用。然而今年一月大埔地震重創東山,至少有150座龍眼窯址倒塌裂損,受損慘重。
東山的龍眼窯不僅是農業資產,也具備文化資產潛力,台南市政府從 2017 年起,申請 421 座龍眼窯登錄為「文化景觀」,然而因尚未完成程序,尚不具備法定文資身分。這次面對土窯嚴重災損,若無資源修復,不僅是農業的損失,也是文化的損失。
.jpg)
煙燻烘焙龍眼乾,六天五夜輪班顧火
長期關注龍眼窯文化的成功大學建築系博士候選人、社區營造專家林睿騏說明,過往東山龍眼盛產量大難以存放,因此農民發展出煙燻烘焙龍眼的作法,以當地土壤建造土窯,再以龍眼柴木煙燻龍眼,可長期保存提升價格,至今已有百年以上歷史,更保存農民生活與勞動文化的精隨。
林睿騏說明,最早先民製作的龍眼窯是依照坡度順勢而建,灶口也是以泥土夯出來,不耐碰撞,每年都必須小幅修補,後來則演化為用紅磚製作灶口,也有人將窯體改成混凝土讓結構更堅固。
東山區南溪社區前理事長李清祥介紹,古法製作的龍眼乾,必須烘烤六天五夜,期間必須輪班顧火,除了要控制火侯,還必須人工定時翻動竹床上的龍眼,以利火侯均勻烤在龍眼上。雖然現在已經有吊車可以節省人力,但以風味而論,人口翻焙的受熱仍會均勻一些。
.jpg)

滿山的龍眼花,老農夫不捨土窯崩塌
此次受龍眼窯倒塌最嚴重地區,就是隔著烏山嶺緊鄰震央的南勢里。70 歲農夫魏宗霖看著滿山的龍眼花,他說今年是「大發年」,因為冬天冷得夠久,所以果樹都卯足了勁開花,「只要颱風不要來,順風順水的,今年一定很多龍眼。」他本準備大展身手。
魏宗霖有五座土窯,在這次地震中都垮了,雖然家族還有另一處配備吊車的現代龍眼窯,但是終究土窯風味與眾不同,讓他很捨不得。不過魏太太倒是比較樂觀,直言「沒關係,終於可以少做一點。」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地震重創東山「柴燒桂圓」,近3成龍眼窯倒塌裂損,珍貴農業文化景觀待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