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本炫、張陳基(兩人皆為國立聯合大學教授)
邦加島和勿里洞島的位置
邦加島和勿里洞島在以前是印尼的兩個縣,屬於南蘇門答臘省,2000年獨立設省為「邦加-勿里洞省」,人口約101萬。邦加島作為印尼邦加-勿里洞省的兩座主要島嶼之一,擁有約11,910平方公里的面積,居於印尼島嶼之列的第9位。地理位置上,邦加島位於蘇門答臘東側北臨南中國海,南接爪哇海。
勿里洞島位於邦加島東南方,和邦加島隔著加斯帕爾海峽,丹絨潘丹是勿里洞島的主要城市,坐落於島的西北部,面對著廣闊的爪哇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對於當地的漁業和相關產業具有重要影響。丹絨潘丹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這樣的氣候條件有利於農業和漁業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旅遊業的興盛,尤其是海灘和潛水旅遊。
邦加島的客家人
邦加島首府在邦加檳港(又稱檳港、邦加檳榔),是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烈港為第二大城市,文島是主要港口發揮其功能。除了這些主要城鎮外,南部的都保里和高木以及北部的勿里洋亦是重要的客庄城鎮,
最早的客家移民多來自廣東東莞,最早進入並居住的地點則是烈港,但由於當地主要為廣府人,居住在烈港的客家人,講話腔調逐漸受到廣府人的影響。整個邦加島客家人以梅縣人居多,蕉嶺人次之,勿里洋和沙橫主要使用河婆腔。勿里洞島則有80%是客家人,20%是福建人或其他人。因為客家是優勢,所以這裡的福建人幾乎都會說客家話。
邦加島的客家社團,名為邦加客屬公會,其地址位於檳港。清光緒年間最早已有客家人來此,包括有福建上杭的客家移民。早期移民可能是為了逃避清末的抽壯丁和民初軍閥徵召,而1949年中國內戰結束後,更多人因害怕政治清算而選擇移居。
由於印尼曾經有排華禁止中文政策,因此下一代已經幾乎不會說中文。但近年來已經開放,所以客家公會開始教導年青一代學習中文。現在除了可以開設華語學校外,還可以利用儒教理念來辦學。此外,如彌勒大道等宗教團體也在當地開設了「三語學校」,這些學校提供印尼語、英語和華語/客語的三語教育。
邦加島和勿里洞的主要產業
自1710年以來,邦加島便開始其錫礦開採歷史,成為全球重要的錫產地之一,尤其是文島的冶煉廠是主要的錫金屬生產地。此外,邦加島也以其白胡椒生產聞名。地形上,島嶼主要由低地平原、沼澤、矮山以及沙灘構成,這些自然條件支持了包括錫礦場、油棕農場、橡膠園及胡椒農場等多樣的經濟活動。
在1966年以前,客家人在錫礦產業中通常擔任工人或管理層,負責生產錫礦。然而,隨著1966年共產黨事件的發生至2002年間,礦場的運營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這期間,荷蘭人被禁止經營,礦場改為由印尼政府控制。客家人的角色由直接勞動者轉變為包場經營者,取得了更大的控制權,負責將生產的錫完全銷售給印尼政府,並且不得私自保留任何錫產品。
對客家人而言,錫礦業有一定的賭博成分,投入的資金和人力如果能成功挖掘到錫礦,則可盈利;2002年後,隨著錫礦業的開放,允許私人經營小型礦產,這一政策改變減少了資金的壁壘,使得更多印尼本地人得以進入這一行業。
許多與錫礦相關的印尼語詞彙直接使用客家話表達,例如砂溝(砂幹),顯示出語言在專業領域內的影響和適應,客家人在經營錫礦業中的角色不僅是經濟活動的參與者,也影響了當地的文化和語言。開採錫礦也影響了當地的自然景觀,因為當地錫礦採用露天開採,開採完畢,也遺留下大大小小錫湖的特殊景觀。
邦加島的燕窩產業是當地一個重要經濟支柱,特別是在過去20年中,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消費者購買力的增強,對燕窩的需求顯著上升,進而推動了燕窩價格的上漲。傳統上,燕子會在人類居住的屋簷下築巢以躲避天敵,但近20年來由於燕窩市場的擴大,邦加島上開始出現專為燕子設計的建築—「燕子屋」,這些建築的設計考量了溫度、濕度以及燕子覓食的便利性,以創造一個適宜燕子居住和繁殖的環境。
燕子屋多由客家人經營,因為建設燕子屋不僅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還需對燕子的生活習性有深入的瞭解。燕子的糞便也是吸引燕子築巢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燕子會被同類的氣味吸引。然而,由於燕子糞便的重要性,一般只有與燕子屋經營者關係親密的朋友或親族才可能獲得燕糞的交易。農業方面則主要是種植胡椒。


邦加、勿里洞的宗教信仰與文化
在邦加島上,關聖帝君信仰深植人心,具有重要的社會和文化地位。當地的關帝廟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扮演著社區服務的角色。特別是在中元節期間,廟方積極地組織了一系列的社會福利活動,其中包括向當地居民發放白米、食用油與鹽巴等日常生活必需品,這些物資由信徒們捐贈,旨在通過實際行動傳達關聖帝君的保佑與關懷。
當地信徒普遍認為,獻上越大的蠟燭,能夠獲得的祝福也越多,因此廟中的蠟燭越來越大,最大的蠟燭甚至可以維持點燃一整年。
依照印尼的法律,公民必須在官方核准的6種宗教信仰中,選擇登記信仰一種,包括孔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等。此外,印尼教育制度規定,每位中小學生必須選擇一種宗教信仰,並按照所選宗教修習相應的宗教課程。因此,反而讓台灣去的宗教團體有很好的發展,例如「彌勒大道」在當地登記為佛教。而孔教協會(即儒家思想)在當地活動頻繁,很多年輕人參加孔教活動。
由檳港中華會館管理的中華公墓園,創建於1935年,土地由溫姓家族捐贈。這是一處具有重要文化和歷史意義的場所,園內設立了義祀祠,主要用於安置那些無人祭祀之神主牌位。義祀祠內的石碑刻有「歷世先僑之公座」字樣,碑文日期為民國24年(1935年)。墓園內共有一萬多座古墓和新墓,其中最古老的為清宣統年間的溫氏家族墳塋。
印尼邦加、勿里洞地區的客家社群與錫礦產業的發展緊密相連。在荷蘭殖民時期,因應錫礦開採的需求,大量勞動力從中國廣東省引進,其中客家人不僅作為基本勞力,也擔任技術操作等關鍵角色。此外,部分客家移民憑藉自身資本,在南洋開設錫礦,購置機器和雇用工人,進一步控制了礦產的開採與管理。
錫礦業的發展歷程顯示了客家人對這一產業的重要影響。由於曾經經歷排華,儘管年長一代依然保持著客家話的使用,年輕一代則面臨語言和文化的轉變,多在家中使用客家語,對外則以印尼語為主,對中文的理解和使用能力相對有限。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講客廣播電臺》邀請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
您還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SoundOn https://reurl.cc/Gj9o2D
KKBOX https://reurl.cc/Wx5k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