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莊蕙如/綜合報導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突飛猛進,機器人市場正迎來新一波成長潮,而決定機器人感知能力的視覺鏡頭與感測技術,成為產業競爭的關鍵。台灣光學大廠積極搶進這塊市場,包括大立光(3008)、玉晶光(3406)、亞光(3019)、邑錡(7402)、先進光(3362)等業者皆已布局,期待在這場產業變革中拔得頭籌。
![](https://i01.ftnn.com.tw/a/25/008/25008144541345597b30c5.jpg)
機器視覺技術涵蓋物體識別、環境感測與精準運算,是AI機器人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大立光已成功開發人形機器人視覺模組,並通過驗證,採用五片塑膠鏡片(5P)方案,目前正供客戶評估導入。玉晶光則主攻機器人視覺與感測元件,亞光則與LGIT合作開發機器人視覺模組,目前仍處於小量試產階段,距離量產尚需時間。
邑錡(7402)積極將AI技術整合至機器視覺領域,並應用低功耗Edge AI與AI Hub技術,計劃於2025年實現市場突破。而先進光(3362)則已打入美系大廠供應鏈,合作夥伴涵蓋亞馬遜、英特爾與以色列機器手臂測距公司,市場布局穩健擴張。
市場熱度反映在股價表現上,昨日邑錡(7402)漲4.92%,表現最為亮眼。先進光(3362)上漲2.88%,大立光、玉晶光則漲跌互見,顯示市場對AI機器人產業的高度關注。
根據市場預測,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從2025年的5億美元,飆升至2030年的62.5億美元,2035年更可望突破300億美元,機器人數量預計超過150萬台。這波成長潮將帶動光學產業的需求,使視覺與感測技術成為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然而,機器人產業仍面臨挑戰,美國前總統川普的貿易政策可能影響全球科技供應鏈。川普曾對半導體與AI技術祭出高額關稅,如今更揚言對部分科技產品課徵100%關稅,若未來政策持續強硬,恐將影響台灣晶片與光學模組的出口競爭力。
特別是機器人產業高度依賴晶片供應,若美國收緊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將加劇供應鏈緊張,進而影響機器人產業發展。此外,儘管台灣光學技術領先,但若貿易壁壘提高,仍可能面臨來自美國本土供應商與歐洲市場的競爭壓力。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萬丈光芒!大立光法說會利多 「這檔」光電股急飆漲停
DeepSeek資安隱憂!資服「這檔」漲停入列16檔注意股 還有7支機器人排排站
機器人眼睛又亮了!亞光鎖漲停「1.1萬張排隊等買」 這檔飆半根噴60億成交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