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宥妍、洪藝晅/新竹報導】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油笐火遊行,是充滿客庄風情的北埔傳統元宵節活動,今日(8)在新竹縣北埔鄉慈天宮廟埕廣場熱鬧登場。雖然今天是年假補班日,現場氣溫不到10度,仍吸引1千5百名遊客報名參與。

一踏進北埔老街,就可從街邊販賣的食物感受濃濃客庄風情。下午1點起,報名遊客陸續抵達廟埕廣場製作火把。油笐火火把製作完成後,傍晚6點,眾人在慈天宮前集合出發繞山遊街,晚上7點半,在秀巒公園牌樓旁有精彩藝術表演,完成半日收穫滿滿的元宵節日慶典。
工作人員林辰隆表示,北埔鄉的油笐火活動行之有年,今年報名人數約1千5百名。關於製作油笐火火把,林辰隆說,挑選三年生以上桂竹,鋸切約兩尺半(80公分)長度,用砍刀及砂紙將竹節磨順,頂端竹節用捲起的金紙塞緊,接下來彩繪竹身,再填充燈芯油至頂端竹節,簡易的油笐火火把即製作完成。

林辰隆補充,3年生的老竹硬度才夠,桂竹筆直、直徑適合手握;鋸切長度不宜太短,方便將火把高舉過頭,保障活動安全。

林辰隆是北埔在地人,家裡務農,他說山上取得竹子容易,從小學就開始玩油笐火。早年社會物質缺乏,製作油笐火火把會使用廢棄的布料,現在則以金紙引燃。

在地人眼中習以為常的年節風景,對外地遊客姜冠章來說,十分特別。姜冠章說,之前看過油笐火活動照片,很吸引他,當時就想參加;今年孩子符合報名年齡,趁著寒假,帶兩個孩子出來體驗。


台南來的林小姐則說,是先生注意到這個活動,覺得很有意思,兩人就一直關注北埔鄉公所粉專,去(2024)年底一開放報名就手刀報名參加,活動結束後,會住在北埔,四處走走逛逛後再回家。


彩繪竹身是整個製作火把過程中,最可發揮創意部分。遊客紛寫下自己對新年的美好祈願、畫下蛇年圖樣或其他喜歡的圖案,在慈天宮前留影紀念。
現場除了油笐火火把製作體驗,表演、客家猜燈謎活動,也吸引人潮一波波湧現、駐足,氣溫愈晚愈冷,也澆不熄民眾參與的熱情。
北埔鄉鄉長莊明增指出,相傳日治時期,統治者憂心北埔人會影響日人統治,於是在慈天宮後方開闢道路,意在斬斷北埔「龍脈」;北埔鄉民就在每年元宵節走上秀巒山,以油笐火火把排列成火龍,象徵重新串起龍脈,這項習俗流傳下來,成為北埔鄉地方鄉親的大事。由於不同於一般提燈籠活動,特殊的元宵慶典,年年吸引眾多外地遊客前來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