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儘管我的童年有果香花香和長輩們完整的愛,黑色陰影卻從來沒有散去,總在心中打了大大的問號,如果沒有問號,大概也不會有後來的人物書寫。」出身苗栗頭份斗煥坪的作家張典婉,在她的新書《青春風正好─日治台灣客家青年群像》自序中如此說。書中描述百年前一群充滿正義感及行動力的客家人,為時代推波助瀾,「日治時期台灣的客家人,可說是時代的造浪者,值得讓更多人認識。」
《青春風正好》深入刻畫日治台灣客家青年群像,5日在台北國際書展玉山社展位,舉行新書分享會,張典婉表示,她永遠記得小時候家中常有人來查收音機,突襲家中在聽什麼廣播節目,她還記得和母親在葡萄園裡修復這些收音機的景象,小學5年級前,放學回家都還能見到黑衣人坐在客廳一語不發。
原來張典婉的叔父、張子斌在228事件期間為營救好友,被政府列為「附匪份子」,回家鄉苗栗後,對政治仍有熱情,參選戰後台灣第一屆國大代表選舉,成為高壓統治下的被監控者,張家也因此受牽連。
張典婉的父親張漢文,曾赴日本及中國就學,是康有為的關門弟子,後考上中華民國第一屆外交官,派駐日本、南洋等地。
在世界思潮強烈撞擊的年代,台灣客家村落的青年們,沒有留在家鄉教書、沒有繼承父業家產,而是遊走東京、北京、上海、南京、滿州國及南洋等地,這些知識青年勇於挑戰,和世界接軌,和台灣五大家族或是文協、櫟社相映;他們的身影交織於北京的聚會、南京的文化活動及南洋的傳奇經歷,甚至牽連到朝鮮、日本與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
張典婉透過珍貴的文獻整理與口述訪談,重建台灣客家青年曾經的光輝與不凡,爬梳這段曾被遺忘的歷史,掀開前輩走過的足跡及壯闊行腳,補足台灣散落的拼圖,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百年前,客籍台灣知識菁英如何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讓隱沒的過去得以被世人重新認識。
中興大學台文所兼任特聘教授廖振富導讀推薦指出,張典婉《青春風正好─日治台灣客家青年群像》這本書,記錄幾位客家青年的故事。他們多半是出身苗栗頭份的客家人,彼此交織著師生、兄弟、好友的關係:林煥文與林炳文、張漢文與張子斌,是兩對兄弟檔,陳運財(虛舟)是同鄉關係,張漢文與客籍作家吳濁流都是林煥文的學生。羅順妹、羅芹妹和陳靜妹都是曾陪同丈夫兄長前往中國的頭份人。另有出身屏東萬巒的鍾壬壽、來自台中豐原的謝文達與謝東漢父子及原籍竹東出生在南投國姓的彭華英。
廖振富指出,本書是張典婉繼《台灣客家女性》後,再度交出多年的辛苦勞動成果。張典婉窮盡心力,四處蒐羅走訪。不僅只是因為她是客家女性,更是源自家庭出身父母輩的故事,驅使她不能自已,上窮碧落下黃泉,試圖為歷史補白,為先人塑像,因為她念茲在茲,不忍父執輩事蹟沉埋於浩瀚時空中,了無痕跡。
「若問勾勒這些人物的生命故事,意義何在呢?」廖振富表示,古往今來,不管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或沒沒無聞的販夫走卒,終究都會在歷史長河中灰飛煙滅。但是追尋前人走過的路,必然能引發後人思索,對動盪的大時代,增加不少認識與理解。
以書中人物為例,林煥文是前輩作家、林海音的父親,北京生活的經歷,串聯起旅居當地台灣人的網路;其弟林炳文一身熱血,為協助朝鮮民族英雄申采浩實踐復國之夢,不幸23歲冤死獄中。張漢文與張子斌兄弟離台後,足跡遍歷日本、上海、南京、新加坡等地,張漢文曾在日本與中國經商,又成康有為晚年弟子,飽覽群籍,進而籌組南洋研究會,以「林奄方」化名翻譯不少西方名著,後來擔任民國的外交官派駐南洋。張子斌長期跟隨當外交官的二哥張漢文足跡,也從台灣到中國,又轉赴南洋尋求發展,終戰後,兄弟聯袂返回故鄉頭份,置身白色恐怖時代,兄弟都被情治人員長期監控。哥哥張漢文種植果樹營生,蟄守家園。弟弟張子斌富俠義精神,曾不顧自身安危,先後奔走營救宋斐如與三灣內灣村長陳木金。
台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可能是書中較為人熟知的名字,然而他重新現身當代舞台,其實是在去世多年之後的21一世紀,距離他首度駕機遨翔在故鄉的藍天上,已有百年之久。至於彭華英回台後的沉寂與早年獻身民族運動的豪情,也形成強烈的對比。
廖振富指出,「人生際遇的幸與不幸,在這些前輩身上演繹著層層疊疊的光彩與陰影,曾經斑斕奪目,卻又繁華褪盡,終至沉寂無聲。」張典婉在一篇部落格文章中描繪父親:「因為不滿日本政權,一日脫下衣物假裝投海自盡,而後輾轉到了日本與中國,開始他的人生,只是那個時代的中國,已是千瘡百孔,在貪腐與戰亂中遊走,在歷史上演出了無數的悲劇,父親縱有一生理想與報國大志,卻是生錯了年代,走錯了時空。」
廖振富認為本書兼具歷史與文學價值,不論是探討日治時期台灣人的海外經驗、客家知識青年的人生經歷與思想軌跡,從日治到戰後台灣社會動盪與知識分子精神史的演變與轉折,都提供不少全新的線索與資料。客家青年、國語師範學校畢業、日本與中國經驗,可能是書中人物的共同交集。張典婉從斷簡殘篇的史料中,努力蒐羅整理,走遍中國、日本、台灣拜訪學者與後代家屬,一一串聯編織,始能寫成本書。
廖振富推薦指出,張典婉豐富的寫作經驗,飽含感情又生動的文筆及適當裁減鋪陳資料的自制力,讓本書不致流於乾枯生硬的人物傳記,而是刻劃生命故事的文學作品。
身為女性,作者也不忘在極其有限的資料中,為林炳文之妻羅順妹、陳運財之妻羅芹妹及陳運財的小妹陳靜妹三位客家女性,留下「為愛走天涯」的動人身影。她們更在男人遭難後,無怨無悔扛起重擔,支撐著家族不被困阨擊倒,負重前行。書中珍貴的照片,提供了生動影像,讓人物更為鮮活。
![](https://hakka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2/2025-02-06-173695167025167.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