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資深音樂人黃韻玲幾經考慮決定接下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以下簡稱「北流」)董事長後,獨自到空蕩蕩、仍在測試的北流,對著門口說:「今天確定要來這裡工作,希望能順利推動流行音樂產業。」隔年3月她正式接任,「那時連組織規章、自治條例、場地租借辦法都沒有,但各界都在問:這個空房子什麼時候招商、進駐、開始運作?」
「前3年像是『血淚史』,一直起起伏伏。」黃韻玲說:「當時大家都不了解北流如何運作,但我們全力以赴,邊做邊學。」儘管北流因疫情兩度停止開放,她仍緊盯各項工作。為找廠商進駐園區,黃韻玲戲稱那幾年像房仲業務員,不停打電話與拜訪企業友人,直到2022年終於有第一個進駐的商家。
2023年4月黃韻玲續任董事長,同時請梁序倫擔任北流執行長。梁序倫曾任唱片公司、音樂電台、網路公司、娛樂經紀公司專業經理人,製作過不少大型音樂活動,也是黃韻玲從滾石唱片時代起認識逾30年的朋友。
被黃韻玲感動加入團隊的梁序倫認為,「小玲董(黃韻玲)第一屆任內3年最辛苦,疫情之下,1年開1個館:2020年9月開表演廳、2021年9月開文化館、2022年9月開產業區。到了第二屆,有前面打下扎實的基礎,我們設定北流的四大任務:園區經營、產業扶持、人才培育與國際交流,所有工作都朝這四個方向推動。」
梁序倫表示,很多人以為北流只是個表演廳,「其實我們有3個館、2個廣場、3,000人的戶外表演空間、25家店鋪、14個辦公空間、4間Live House、總面積2萬7,104坪。工作內容有推動流行音樂產業、展覽業務、商店經營,還包括空調、電機、保全、清潔等物業管理。」相關數字與工作倒背如流的他笑說:「因為北流1年4次董事會、2次監事會、2次評鑑委員會、2個議會會期,都是執行長在報告。」
隨各場館、產業區啟用,北流開始建立明確的數據資料。前年與去年表演廳使用場次從72場增至81場;全區造訪人次從47萬5,000增至70萬2,000,成長50.32%。此外,去年9月、11月分別開幕的Live House「Legacy TERA」與「SUB」每週平均帶來6,000人次。
園區經營部分,還包括針對店家與社區的活動。例如:與進駐品牌聯手打造的「來一杯音樂釀的酒」系列活動,邀歌手獻唱,同時帶動商家產品。連辦兩屆的「北流金舞台」歌唱比賽,以歌聲活絡鄰里情感,發掘民間高手。為60歲以上市民開設的「北流銀髮樂音社」教授簡易音樂創作課程,並能與兒孫輩青銀共學。
亞洲主流音樂現階段難超越K-Pop,不過獨立音樂很有機會,需要規劃大型活動交流。
在人才培育方面,北流推出「NewSteps嘻研到職業的第一步培育工作坊」「Open Lab音樂人才發源扶植計畫」等活動,並與文策院、教育部國教署、AI4kids、Legacy等單位合作,展開音樂教育推廣。其中與國教署攜手的「全國流行音樂種子教師培訓」計畫,每年均安排通識講座、流行音樂種子教師實戰創作營及教案編寫三階段課程,邀業界教師開設線上課程,並在北流場域實體運作,3年來培訓約1,400位種子教師。
至於一些大型活動則兼具推動產業與國際交流的目的,例如:「臺北音樂博覽會」集結台灣20個主要音樂節與44個唱片公司品牌,同時邀12國、25位音樂節策展人與買家來台參與;都會型國際音樂節「JAM JAM ASIA音樂節」廣邀日、韓、泰、星、馬等國逾50組海內外音樂人,展現亞洲音樂多元魅力。
梁序倫指出:「亞洲的主流音樂現階段難超越K-Pop,不過獨立音樂部分,台灣是有機會的,所以需要規劃、推廣、交流。」北流也從產官學不同面向籌組國際顧問團,共有8國、16位顧問參與,每3個月開一次線上會議,討論流行音樂議題。
北流不只是音樂文化展演場域,更能發揮多元綜效,成為帶動台灣流行音樂的心臟。
北流是台北市成立的第一個行政法人,每年由市府核撥經費,並受市府監督,去年總支出約3.8億元,因營運上軌道,自籌率逐年增加,2023年為46%、2024年超過50%,活動人潮帶來消費,1年替區域發展增加7億元產值。
曾有官員希望北流未來可以自負盈虧,但梁序倫坦言,「北流不是商業走向的OT單位,行政法人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公共任務,文化館的展覽與人才培育業務都難獲利、檔期評審也以本國音樂人優先而非票房考量。」他開玩笑說,如果真想賺錢,成立演藝經紀部門、表演廳全部挑選日韓團不是更快?
基於推動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共同目標,北流與文化部、文策院相互合作,資源共享。另一方面在保留音樂文化上,北流將在今年5月推出「臺灣流行音樂時代特展」,探索1930年代台灣的流行音樂起源,以及建立「臺灣流行音樂資料庫」。從傳承文化到開拓產業,梁序倫期許北流不只是音樂文化展演場域,更能聚集能量、發揮多元綜效,成為帶動台灣流行音樂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