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文化部給公視補助款被砍,引起部分影視界人士抗議,而被譏為「要飯」,根據《公共電視法》第2條,公視基金會之經費由政府依本法編列預算捐贈;除前項捐贈外,政府應依公視基金會業務運作需求、年度工作計畫及中長程計畫,每年檢討調整編列預算辦理。所以抗議有理?
但政府預算必須經過立法院同意,所謂「同意」,法律規定只能刪而不得增加,所以立委依其判斷要砍公視補助款,是履行法律職責,有何不對?
翻翻最早的《公共電視法》,同樣第2條規定,公視基金會由政府依本法編列預算捐贈部分之金額應逐年遞減,第一年金額百分之十,至第三個會計年度為止。最早經費是每年補助9億元,若依公視法第3年應只剩6.3億元,但法律規定是一回事,每年政府都會在法定捐贈金額之外,額外給公視補助款,所以公視才有能力製作大戲。
但公視功能只是製作角逐金鐘獎的大戲嗎?當然不是,公視名稱中所謂的公共,英文是public,在傳播領域中有兩個意涵:
第一個public的意涵是「場域」的概念,和公車、公共電話、電力、自來水,甚至網路,都是不分對象,大眾可以自由接近使用的公共設施,不得有差別待遇。第二個public的意涵是「人」的概念,就是不同性別、年齡、職業、區域、教育程度、社經地位的族群,都是獨立的public,也就是公共電視應服務多元的受眾。
所以公視服務的對象,不是只有接受公視委託製作節目的影視界人士,公視是媒體產業的一環,又接受政府捐贈補助,其角色當然和整個產業息息相關,所以討論公視預算之增刪,應將公視的角色置於台灣社會發展脈絡思考,從巨觀角度來看,公視應有下列功能 -
․以多元內容服務多元觀眾:節目應有多元面向,不能獨沽一味;因為要服務各色人等的觀眾,所以不宜以收視率作為KPI,聽障節目、東南亞外語節目,收視率一定不好,但還是要做。
․良好勞動條件為產業示範:近年來電視已淪為「慘業」,工時長、薪資低,公視員工的勞動條件不應向下沉淪比照商業電視台,而應以合理甚至更高的標準做為產業示範。
․實驗新科技以技轉同業:影視新科技是燒錢的,而且未必先跑先贏,幾年前4K電視被視為新寵,很多電視台都搶進投資設備,但最後都成水飄,影視新科技的實驗應由公視來做,成熟後再技轉給商業電視台,大家不必一窩蜂,肥了賣設備的外商。
․製作創新節目可為同業學習:嘗試製作創新節目,成功後可成為範型而為同業仿效學習,共同提升台灣整體影視產業水準。
前三項功能,公視事實上或多或少都有達到,應予肯定,但第四項創新節目實驗,在部分戲劇節目是失敗的,《斯卡羅》、《天橋上的魔術師》、《聽海湧》,每集製作費是天價,所以得獎是應該的,但也不是苦哈哈的商業電視台可以複製模仿,他們想學也學不來;像《斯卡羅》,歷時4年,耗資2億元做了12小時的戲,平均1小時成本近2千萬元,假設公視是靠賣廣告自謀生計,以《斯卡羅》的最高收視率換算廣告產值,每小時廣告收入不及百萬元,根本無法回收,《斯卡羅》經驗,商業電視台只能乾瞪眼,無法也無力效仿。
《斯卡羅》製作時,當時公視董事會對它有著台灣「大河劇」的期待,但日本人看NHK大河劇,會油然而生「生為日本人是驕傲的」想像,但無論河洛人、客家人、原住民看了《斯卡羅》,會有生為河洛人、客家人、原住民是驕傲的感覺嗎?看了《斯卡羅》會感到驕傲的只有美國人。
《斯卡羅》根據的原著IP是《傀儡花》,原著很公平處理清國與洋人,洋人與原民,或是原民、客家、河洛的關係,但電視劇《斯卡羅》卻造成顯著傾斜;《傀儡花》的英雄是卓杞篤,但在《斯卡羅》卓杞篤的戲比美國領事李讓禮少,李讓禮去瑯嶠喬事,是把「文明」帶到生番部落,不是戰爭,劇中他認為廈門華人僕役因為已經「文明」,所以夠格可以穿上西裝,呈現洋人殖民者的驕傲,把華人視為次等人。
日前一位教授名嘴為挺公視預算,在政論節目說他以前不認識這段歷史,而是從《斯卡羅》劇中型構了這段歷史的知識,若果真如此,歷史知識危矣。
劇中第10集清兵入山被原民伏擊造成死傷,及第一次原洋會談,總兵劉明燈不但參與,而且還主導,與史實背離,當時清國主權根本不及於南境的原民部落;第12集原清交戰造成流血,李讓禮受傷被俘,也不是原著所寫,更非史實,不但原清未交戰,李讓禮和原住民也沒打過仗也沒被俘,更離譜的是原民領袖卓杞篤受到李讓禮感召,不但放他下山,還促成原洋和談,而且劇中原洋和談只有畫面,絕口不提這是歷史性的「南岬之約」,結尾又續貂來個2年後,李讓禮帶著洋醫師上山幫卓杞篤看病,呈現上對下的憐憫,美國領事李讓禮果然是救世主。
《斯卡羅》把台灣大河劇拍成好萊塢的美國英雄電影,老美就是公平、正義,要拯救教化全世界;如此好萊塢式的公視戲劇,對型構歷史知識不但沒有幫助的,甚至形成誤導;這樣的爭議,在《聽海湧》又再次發生,戲劇不必是史實的原型演出,但也不應背離太多,甚至南轅北轍。
當然公視還有很多好戲,像《我的婆婆》討論婆媳關係,《八尺門的辯護人》討論廢死,《與惡的距離》討論精障隨機殺人的社會與法律問題,都是叫好又叫叫座的戲;此外,比起商業電視台的新聞,公視新聞內容多元,也注重國際新聞,沒有腥色羶,符合新聞學所謂品味的要求,談話性節目《有話好說》,主題設定公允,主持人莊重,適格扮演中立角色,讓觀眾可以接觸不同觀點,再以之建構自己判斷,都足以為商業新聞台政論節目楷模;而公視主導的「公視台語台」,很多節目內容都跳脫傳統,主持人以自己風格帶節目,並細膩呈現台灣文化之美,也應該給予掌聲。
文明國家應該有公視,但公視的設立是彌補商業電視台無法關照的空隙,所以不應無限膨脹,名嘴評論公視經費審查不能以偏概全,或以政治意識形態預先設定結論;主張公視「可割可棄」,廢掉亦可之論,固然不值一駁,同樣的主張公視不能批評,經費不應被砍,也未必理直氣壯;政治、宗教成為一種「正確」,就是腐化開始,但公視若也成為一種「正確」時,又何嘗不是如此。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陳玉珍想大砍公視預算 也砍了自己和國民黨與藍委一刀
觀察/新創公司前景不被看好問題多 長期虧損的華視仍堅定投資的秘密是什麼
幕後/華視內部再提資產活化 數百億土地開發利益才是公廣事業最大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