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和平新生天橋拆除案,掀起民間兩極反映,支持者認為天橋對幼童、老年人及行動不便者不友善,且該天橋使用率低、維護費高。反對者則認為和平新生天橋既有文化歷史意義,還能保護行人。不過研究顯示,天橋的存在可能使駕駛人產生「擁有道路專屬權」錯覺,反而不利行人安全。
非營利組織運輸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2024年2月發布「為何繼續建造不適合行人的天橋?」直指天橋將行人與道路分離,間接提高車輛優先權,無異在鼓勵駕駛超速、疏忽駕駛,進而導致車禍發生。
報告直指,相比平均103公尺長、需耗費更多體力攀登的天橋,行人更傾向穿越平均跨度11公尺的街道路口,以英國2018年研究為例,英國行人寧可多花2到5分鐘找下個有號誌路口,也不願使用天橋或地下道;印度ITDP的研究更發現,浦納(Pune)與埃羅德(Erode)有高達85%到95%行人,選擇直接穿越馬路,也不願走上天橋。
更危險的是,天橋把行人從道路隔離,給予駕駛可不受約束、不需留意行人或自行車騎士的錯覺,導致車速更快、操駕更魯莽,進而發生事故。研究顯示,當車輛以時速60公里撞擊行人,行人存活率僅剩10%;另以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為例,其天橋密度最高的行政區,有高達43%的行人車禍就發生在天橋周邊的500公尺內。
ITDP認為,天橋理論上是行人穿越道路的理想方案,實務上卻傳遞出行人不該出現在街道的訊息,與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相違背,其平均長期維護費更是普通行穿線2倍以上。ITDP也指出,路緣延伸、有保護措施的路口、行人步行自動號誌,能以更少的成本、更優異的保護效果取代天橋,「道路的設計是為了行人存在,而不是為車輛存在」。
【往下看更多】
● 菲籍女遊客十分站鐵軌旁「張開雙臂拍照」 遭捲列車底
● 凌晨嘉南強震!玉井大廈成危樓 30住戶連夜撤出
● 快訊/嘉義規模6.4地震 臺南市1平房倒塌
【今日最熱門】
● 快訊/清泉崗女士官長「遭發動機吸入」不治 空軍證實了
● 南部強震! 綠批藍白砍預算讓「老天怒」 挨自家人嗆:不適合
● 傳訊曖昧女球迷遭恐嚇、勒索 林立回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