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信揭露
本篇報導由 勵馨基金會 部分支持,《多多益善》秉持「獨立報導原則」製作完成。關於 獨立報導原則 :《多多益善》與合作方互信溝通、力求共識,但本站擁有報導方向、受訪者選擇、訪綱設定與稿件修改的最終決定權,並於合作備忘或合約中具體載明。
近年來,臺灣積極興建社會住宅,以只租不售的模式、低於市場行情的租金,讓經濟與社會弱勢者提供安全、穩定且可負擔的住處。在 2023 年通過的《 社會福利基本法 》中,更強調社宅必須為弱勢者提供宜居的住宅、房租補助或津貼等協助。
然而,要讓弱勢真正安居,有遮風避雨的屋子只是起點,隨著越來越多社福團體進駐社宅,代表各種服務會在同一個地方共同發生,打造友善共融的居住環境。
長年致力於受暴婦幼服務的 勵馨基金會 ,日前在張榮發基金會主辦「2024 社會住宅與社福系統協作研討會」,邀集了政府機關、民間團體、學者及立委等人,探討社宅與社福如何攜手合作,讓社宅成為支持居民、重建生活的避風港。
社宅不只是房子,以支持和陪伴承接弱勢
2018 年成立的 國家住宅與都市更新中心 ,負責全臺社宅的興建與營運管理。在研討會上,該中心副組長留賢純強調:「社會住宅不只是房子,更是牽眾人之手建構的安全網絡。」
以新北的林口選手村社宅為例,此處是目前臺灣占地面積最大、總戶數最多(3490 戶)的社會住宅,至今營運約 7 年。當地除了有非營利幼兒園、日照中心等機構,也包括勵馨、 麥子園愛慈協會 、 無子西瓜基金會 、 大同老人基金會 、 自閉症權益促進會 等社福單位進駐。
在這裡,勵馨安置的孩子,也可以到麥子園的課後照顧班寫功課;無子西瓜基金會舉辦活動時,會邀請唐氏症與身心障礙青年來陪伴銀髮長輩。此外,林口社宅還有獨特的「訪視祕書」制度,透過定期聯繫和關懷住戶需求,在規模龐大的社宅中及時察覺問題。
留賢純憶述,曾有一名住戶是身障者,最初被社會局安置到社宅時,表現出不願配合的態度,但在 NPO 的長期陪伴下,慢慢看見他的轉變:
「我們邀請他一起包水餃,他說自己行動不便,我們說雖然他左手不靈活,但可以用右手,就給他湯匙挖餡料,在訪視祕書的合作下,順利包出他人生的第一顆水餃。後來他參加其他活動,試著鉤出一條圍巾,把這條圍巾送給附近社區的獨居長者,這是他人生第一次將禮物送給比他更需要的人。現在他的笑容也變多了。」
「有次問他,住進來這段期間最期待的是什麼,他回答『我渴望被鼓勵』。」留賢純感慨:「在一個穩定居住的環境中,他的心態逐漸轉變,從受助、自助到互助。有住的空間、心也照顧好了,才會對未來有更多的想像和期待。」
留賢純指出,根據近年統計,林口社宅中約有 10% 屬於「高關懷戶」,但實際落入社會安全網的僅有 0.9%,透過 NPO 的日常關懷與陪伴,有機會減少住戶對社安網的需求。不過,社宅中仍存在許多未達社會福利申請門檻,卻依然很需要幫助的住戶,對此會持續與 NPO 協力,提供必要的支持。
住都中心董事長花敬群在致詞時表示,每年完工的社宅數量持續增加,2025 年中央將蓋出超過 4000 戶社宅,到了 2027 年預計再蓋 1 萬戶。這些社宅規模小至 100 戶,最大的社宅則位於高雄,超過 5000 戶,比林口規模更大。
花敬群說:「趁現在還有時間,希望大家多討論、構想和規畫,讓後續完工的社宅可以盡早跟 NPO 的服務銜接,我們也能早一點跟社區的招租結合。」
未來,針對負責社宅營運的物業管理公司、處理租賃事務的包租代管人員,也會透過培訓,讓他們了解弱勢住戶的處境和需求、學習以同理心溝通,確保住戶獲得適當的資源和支持。
脫離暴力後,需要多久才能重建生活?
2019 年 9 月,勵馨進駐林口社宅,承租 26 戶作為受暴婦女離開緊急庇護後、邁向自立前的中長期宿舍。
勵馨基金會林口服務中心主任李玉華指出,過去 10 年間,新北勵馨服務超過 300 名婦女,其中近 6 成的人想在庇護所外獨立生活,但超過 8 成的婦女要照顧 12 歲以下的子女,這些孩子不是曾目睹暴力就是遭受過暴力,照顧議題更複雜。
李玉華觀察,倖存的婦女離開庇護所後,往往很難找到可負擔的合適房源,或是為了脫離暴力,反而勉強租下狹小的雅房,過得更貧窮和辛苦。甚至有房東見婦女帶孩子,擔心她繳不出租金或發生其他問題而拒絕,導致婦女最終被迫選擇回到受暴家庭。
臺師大社工所教授游美貴也提到,目前各縣市資源分布不均,有些地方的庇護所只能讓受暴婦女住 7 天,「長期受暴的婦女脫離暴力後,常會無所適從。當她拿回主導權時,不要認為她能立刻清楚自己未來想怎麼做,而是要給她時間長出她自己。」
勵馨進駐社宅後,入住家庭最長能居住 2 年,在這段時間協助婦女培養自立能力。例如,透過「 好好時光咖啡館 」培力婦女就業、「向日葵小屋」提供孩子遊戲治療和心理諮商、「向日葵食堂」作為課後照顧的據點,也會定期舉辦共餐、射箭等各種活動,讓經歷過衝突的孩子重新練習跟人建立關係。
這些服務不只限於勵馨原本服務的家庭,更延伸到鄰近社區。包括在咖啡館舉辦料理活動,由婦女擔任講師,邀請附近居民參加,有經常報名的媽媽說:「我不只喜歡料理,更喜歡 大家在一起 的感覺,料理完後去接小孩,會讓我有更多力量。」
還有孩子曾帶朋友來課後據點,隱晦地提到「他家和我家狀況很像」。透過這種互動,也讓勵馨有機會接觸這些陌生但亟需幫忙的孩子,將安全網遍布社區。
談到當前的挑戰,林口服務中心諮商心理師陳瑀昕指出,社宅附近學校中的特殊學生比例上升,對教師來說不堪負荷,勵馨會和學校需投入更多時間一起溝通合作。在醫療方面,附近長庚的兒童心智科門診也爆滿,常要等待 1 個月才能看到診。
「深入社區後,我們看見了更多的需求,還有待建置與完善。」陳瑀昕說。
打開孤島、互助合作,從「無用之用」建立關係
服務獨居長者的 無子西瓜基金會 ,進駐林口社宅 6 年多,除了跟林口區公所合作,關懷林口區的弱勢長者、送物資和生活協助,也會在社宅據點舉辦各種活動,如歌唱、繪畫、健康操等多元課程。
無子西瓜基金會組織發展部主任張志慧說,進駐社宅後,發現許多長者因為對新環境陌生、人際互動能力較弱、行動不便或對社會資源不熟悉等原因,彷彿住在 孤島上 。為了讓長者走出家門,無子西瓜決定每個月舉辦 2 場樂齡活動。
「長者的向心力很強,後來不是我們拜託大家來參加,反而拜託大家別來,因為場地有限,報名的人卻源源不絕。」張志慧笑說:「即使是 90 歲的長者,仍有他未被發現的潛能。我們希望培養長者的信心、恢復他的人性尊嚴,讓他們知道怎麼讓生活更愉悅。」
另一方面,服務星兒的 自閉症權益促進會 ,則在林口社宅推動「雙老家園」。家有星兒的父母,往往擔心自己老去後,中年兒女無人照顧,家園的模式讓星兒家庭能集中居住,彼此照應。
自閉症權益促進會祕書長林娟玗表示,他們同時為星兒開設繪畫、農藝、烹飪、肢體律動等課程,並創立咖啡品牌,讓許多就業困難的星兒,學習將咖啡豆一步步製成咖啡包販售,累積技能與自信。
「社宅是個 以關係為核心 的環境,大家住在同一個地方,彼此建立感情基礎,一起吃飯、爬山和唱歌。我相信,建立關係本身就是一種治療的方法。」林娟玗說。
政大社工所教授王增勇也觀察到,社宅為社會工作開啟新的可能性,讓社工、服務對象及其子女有一起生活的機會。「當我們一起煮飯、散步、聊天,這些也許很難寫進個案紀錄中,但這種看似『無用』的互動,正是所有服務的基礎與根本。」
「空間乘載著文化、記憶和人際關係⋯⋯當對方信任我時,他才會願意敞開心扉說自己的事,我們才能真正走進彼此的生活。」王增勇說,當社工編織關係,讓有類似經驗的人聚在一起,也可以看見服務的婦女或孩子之間,產生互助的可能。
無論買不買房,人人都有居住權
「實際上,想要討論居住權益並不容易。」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 林育如表示,居住議題往往被房價主導,而居住也被視為個人責任,似乎只有努力工作、存錢買房,才有資格談論居住權。「若無法達到買房門檻,我們要怎麼主張自己的居住權?弱勢者又如何表達他們需要、能負擔怎樣的居住環境?」
林育如指出,近年政府雖然積極推動社宅,但政策多聚焦於青年培力、鼓勵生育和協助儲蓄買房,忽略了長者、障礙者等族群的需求,也缺乏對社區支持的全面考量。
林育如說,弱勢者的居住問題背後,常與家庭、健康或照護等因素息息相關,而這些正是社工專業能介入和服務的地方。然而,目前社福政策對居住議題著墨甚少,社福部門也鮮少主動參與社宅相關的討論,社福和社宅應該要共同合作,才能落實居住權。
「日本建築學者早川和男曾提到,住宅是支撐所有生活的重要基礎, 若無法滿足居住需求,給再多福利也無濟於事。 」林育如說:「這不代表給房子就好,更重要的是生活環境,比如附近的鄰居、商店、診所和熟悉的風景,我們怎麼透過其中的連結,支持一個人好好生活。」
延伸弱勢安居:
1.
【社宅共生2】上千弱勢帶來的公共服務,讓所有人都受惠
2.
專題【社宅共生|讓傷心的小孩變快樂的地方:弱勢安居&共融生活全系列】
3.
從暴力中倖存,然後呢?在社會住宅修復身心、重啟人生/《不只是房子》勵馨基金會案例
4.
【孩能去哪裡3】「如果孩子待不住,該離開的是大人」新北首創類家庭式照顧、接住難置兒
5.
看見真實的需求、有意義的創新:讓家庭在社區落地生根、安心生養/創學程 3 :創新,從解決問題開始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
The post 你也住在孤島上嗎?社會住宅裡的安全網,讓脆弱居民互助、一起好好生活 first appeared on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