飮食文化特色 看見舊城發展史
飲食作家傅士玲從小在台北成長,對大稻埕的小吃文化情有獨鍾,她認為大稻埕的小吃最能體現早期台北人的生活樣貌,光是從小吃類型就透露出這片老城區的發展歷史。例如早期大橋頭一帶聚集許多工人,需要糯米類食物提供熱量支持勞動,因此糯米飯、油飯店家林立。「珠記大橋頭油飯」就是其中的代表,油飯鋪上半熟荷包蛋、配上一碗魚丸湯,是許多在地食客的經典組合。
日本時代大稻埕作為南北雜貨集散中心,同時也是大量漁產品的流通地,蘇澳港捕獲的鯊魚幾乎是以大稻埕為下游通路,因此平常在小吃攤常見的鯊魚煙,在大稻埕是以專賣店的形式存在,如「阿可鯊魚煙」和「柴寮仔鯊魚煙」等老店,至今仍採古法製作,堅守傳統手藝。
台式職人哲學 傳承記憶老味道
傅士玲也觀察到,大稻埕的小吃店家有著一種讓人敬佩的「職人精神」:不求大、不求廣,只求專注於一樣食物,做到極致,保安街上的「魷魚標」便是其中的典範。魷魚標專賣燙魷魚,六十多年來從未改變,這種極致專注的精神也讓食材的處理過程更加細緻,例如從魷魚的熟成、泡發、修整等工序皆由老闆親力親為,甚至泡發的鹼水與蘸醬,也是以祖傳的配方與比例調製而成。
傅士玲認為,台式小吃蘊含對食材的尊重與細膩的製作哲學,並非簡單粗製的代名詞。「有無用心料理是可以吃出來的。」大稻埕許多老店的味道傳承數十年不變,且各有難以複製的獨特風味,是因早期台式小吃都是從原型食材全手工製作,繁複的程序不亞於現代的精緻餐飲,也正因這份職人精神,使得許多在地老店得以保留最初的味道,成為守護台北古早味的時空膠囊。
吃早還要吃巧 大稻埕晨間美味
不只味道,大稻埕也保留早期的晨食特色。在傅士玲的記憶裡,大稻埕的早餐選擇目不暇給,連吃一個月都不會重複。若是不知該從何吃起,傅士玲推薦安西街「楊家早餐店」的胡椒餅,有別於傳統餅皮,帶有法式麵包的韌性,內餡鹹香濃郁,讓人印象深刻。還有迪化街與民生西路口的「妙口四神湯肉包專賣店」更是讓傅士玲念念不忘,肉包皮薄餡多,肉餡鎖著鮮美湯汁,與四神湯搭配,是冬日裡的溫暖慰藉。
而位於重慶北路巷弄沒招牌的福州麵店,乾麵佐以濃厚的蒜香與醬油,是福州移民對家鄉的懷念。店內的黑白切配料雖簡單,卻是以長時間熬煮豬頭的高湯汆燙,增添特殊的香氣與甘甜。
這些老店往往在凌晨三時就開始忙碌備料,確保在清晨時分提供最新鮮的美食,因此許多老饕都知道,在大稻埕要吃好料就要起得早。但傅士玲卻悄悄透露,來大稻埕吃早餐並非越早越好,而是需要掌握巧妙的時機,像是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賣麵炎仔」,店裡仍使用一個大灶、兩口大鍋的簡單配置,因此紅燒肉要等高湯熬煮完畢後才開始炸製,若太早光顧,就只能乾瞪眼。
隱藏版甜點 私房吃法絕妙享受
除了傳統小吃,大稻埕還有許多令人驚豔的甜品。從日本時代開業至今的「滋養和菓子」,其明星商品草莓大福總是有大群人龍排隊購買,但傅士玲更推薦他們的「最中」。這款點心有著酥脆的米餅外殼,內餡則是由食客填入附帶的紅豆沙內餡。傅士玲最喜歡買回家,填上抹茶、果醬或奶油沙拉,做成自己喜愛的風味,尤其是過年期間買來與家人分享,美味又具創意。
此外,歸綏街上的「意麵王」雖以意麵聞名,但其礤冰卻是傅士玲心中的首選,「他們的礤冰不加糖水,完全依賴天然水果的甜味,特別是紅豆麥角冰和梅子冰,既健康又清涼。」意麵王的礤冰分量很大,常常吃不完,傅士玲會自己帶一個小杯,將剩下的礤冰帶走,一邊吃冰、一邊在大稻埕古意盎然的街道遊逛,歡快無比。
年節吃喝遊逛 共饗舊城魅力
每一次來到大稻埕,總能找到令人難忘的滋味。尤其是在農曆年前,傅士玲推薦一定要到迪化街年貨大街逛逛,沿路可見琳琅滿目的年貨,例如蟲草花、竹笙、烏魚子等,可一邊接受老闆熱情的款待試吃,一邊輕鬆地完成年貨採購。
今年適逢台北年貨大街30週年,特別以「年貨三十」為主題,與藝術家吳騏合作,設置五座以大稻埕在地產業為設計元素的造型氣偶,並結合永樂廣場的共創燈籠、福蛇來送喜及年藝體驗等活動,更串聯其他商圈,讓民眾感受濃厚的年味。同時今年台北年貨大街更將成為全國首條「無菸年貨大街」,並規畫便利的接駁專車服務,讓民眾擁有更好的年節採買體驗。
年節將至,不妨走入這片街區,藉由美食細品舊城滋味,為新年的幸福加溫。
2025台灣年味在台北
- 1/11(六)~1/27(一)
- 迪化街商圈、後站商圈、華陰街北車商圈、台北地下街、寧夏夜市、艋舺夜市及榮濱商店街
- https://www.facebook.com/tcooc?locale=af_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