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M1A2T戰車在2024年12月抵達台灣,全球最先進主力戰車正式加入台灣防衛行列,引起許多軍武迷討論關注。然而,網路上也有不少許多人提出相反意見,認為在無人機肆虐戰場的時代,與其購買主力戰車,不如把預算用在發展不對稱作戰。
難道傳統的重型武器建軍思維,跟新興的不對稱作戰理念,兩者之間必然是互斥的零和關係嗎?新時代的戰場環境,真的可以用不對稱作戰取代傳統軍事武力?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資深工程師 Scott Savitz 近日發表評論專文〈How to Succeed in Deterring an Invasion of Taiwan Without Really Trying (Hard)〉,主張台灣應該繼續強化不對稱作戰能力藉以嚇阻解放軍入侵,然而,不對稱作戰有其界限,雖然能夠有效擾亂、拖延、削弱解放軍,但是無法打敗入侵者;台灣仍要戰機、船艦、飛彈與地面部隊等海陸空全套傳統武力發動反擊,才有辦法讓中國侵略部隊失去戰鬥能力。
防衛台灣必須依靠自己,豪豬模式是最省成本的方法
Scott Savitz於文章開宗明義指出,長達半個世紀以來美國拉攏中國試圖制衡蘇聯,加上美國對台政策始終保持戰略模糊的局限之下,目前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部署相對有限,一旦中國入侵台灣,開戰時美軍必然處於戰略劣勢;而中國會試圖在美國大軍集結趕到之前,短時間內奪下台灣創造既成事實。
儘管美國已經就中國軍事威脅展開自身軍事戰略的調整,但是Scott Savitz強調,台灣仍需要強化「豪豬模式」(porcupine approach)的不對稱作戰能力來達到嚇阻效果,例如透過大量設置人工魚礁、消波塊、地雷,並且以水雷封鎖近海與航道等防禦方式,就能夠以相對低廉的成本,達到拖延與阻礙解放軍入侵的效果,為後續美軍趕赴西太平洋爭取時間。
如果台灣執行不對稱作戰的能力越強,中國發動軍事侵略的風險與代價就會越高,從而產生嚇阻效果,令中國越不敢輕易開戰。
Scott Savitz指出,台灣也需要預先規劃好,在戰況不利的情況下主動封鎖或摧毀即將被中國佔領的關鍵基礎設施,例如港口與機場,以免被中國用於後續入侵行動。除此之外,烏克蘭的作戰經驗也顯示,運用無人機、無人船等新型載具發動反擊,對於防守方而言是相當有用的反制手段。
豪豬戰略用於阻敵,仍需配合傳統重型武器才能殲敵
儘管許多專家提倡台灣軍事防衛應該採取「豪豬模式」,不過 Scott Savitz 提醒,不對稱作戰依然有其限制。
首先,**「豪豬模式」主要功用是輔助現有的,以及新興的防衛能力,而非取代傳統軍事武力。**即使台灣運用豪豬戰略阻礙中國軍隊,依然需要戰艦、飛彈、戰機,搭配地面武力發動全面性攻勢,才能真正打擊中國侵略部隊。
其次,實施不對稱作戰有賴於台灣自身防衛決心,諸如平時的訓練、演習與硬體建設,乃至戰時的具體執行,都必須由台灣的軍事指揮體系與政府部門自行決定,美國只能給予協助而無法代勞。
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不對稱作戰與傳統軍事武力之間,並非「二擇一」的零和命題。不對稱作戰主要用於阻敵、滯敵,讓入侵者必須付出更多成本與時間,並且讓國際盟友獲得更充分的時間,可以集結部隊馳援台灣。然而,台灣仍然需投資海陸空傳統軍事武力,才有辦法對入侵者發動有效打擊。
不對稱與常規武力,雙管齊下更有威力,但現實做得到嗎?
從上述智庫學者分析,我們不難理解,不對稱作戰與常規軍事武力,兩者都是台灣防衛中國入侵不可或缺的自保力量。然而,若想要兩者兼具,不偏廢任何一方,恐怕就會需要增加國防預算,才有辦法達到理想狀態,既能夠發展不對稱作戰相關的軟硬體建設,又能兼顧常規軍事武力,維持船艦、戰機乃至火炮與戰車等重型武器的更新汰換。
或許當前最令人擔憂的問題是,當歐洲各國見識到俄羅斯侵略野心,近年紛紛上調軍事預算,台灣面臨中國侵略風險,又願意為了保護自己而做多少努力?是否願意為了強化防禦而增加國防支出?
特別是目前朝小野大的立法院,強行通過《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後,將原屬中央政府財源大舉分配給地方政府,行政院評估,各部會若依新修條文按比例刪減 28% 經費支出,則國防部每年將減少 800 餘億元預算。不對稱、常規武器雙管齊下理想雖美,但若要具體落實,恐怕還得國內各政黨願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