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交通瓶頸 終結武陵斷頭橋】
民眾期盼近30年的台1線替代道路,歷經5位縣長、10幾任交通部長,終於在今(113)年10月開工,不僅讓台68線「武陵段斷頭橋」成為歷史,更將帶動新豐、湖口及竹北西區繁榮發展,提供大新竹生活圈更便捷的路線新選擇。
克服萬難 實現大新竹交通動脈
往來竹縣竹北、竹市的台1線段交通紐帶,尖峰時段常因龐大車流形成交通瓶頸。縣長楊文科早前任職於竹科及中科期間,便時常關注這項議題,當時他就下定決心,如果有機會,勢必克服萬難推動台1線替代道路。不僅有助紓解交通流量,更是大新竹發展經濟、產業、民生、文化的動脈。於是107年一上任,縣長便立即著手規劃十大交通建設,更將台1線替代道路列為首要項目。
眾志成城 台1替終能動工
遇到難關,楊縣長時常鼓勵同仁堅定前行,「只要有決心和熱忱,任何困難都可化解。」秉持「沒辦法就想辦法,想辦法就一定有辦法」的態度,從爭取經費、環境保護、跨河構造物、農田水利設施、用地取得、交通安全等,縣府團隊一一突破。例如原規劃台1替總工程經費約60億元,遇到疫情缺工、缺料使得經費大幅增加,因此縣府積極和中央協調,終於取得共識採分階段辦理。
逐年分期建設 健全竹縣整體路網
縣府工務處說明,台1替工程起點為新豐鄉明新科技大學,終點銜接台68武陵路交流道,全長約4.4公里。因整體建設規模及經費龐大,規劃採分期建設。由於武陵高架橋端已預留銜接結構,先行完成效益較高,第一期工程從竹北中正西路往南接上台68線武陵交流道動工,工期900日曆天,預計116年完工。
【洞見先機,超前部署AI產業】
竹縣是台灣半導體、ICT、生物科技等產業重鎮,具備完整的產業鏈。楊縣長認為,「驅動一座城市更好、向上的力量,莫過於經濟發展。」善用過去的竹科經驗,上任之初即看見竹縣未來AI產業的發展可能性,用長遠眼光搶先佈局竹北AI智慧園區,以科技帶動竹縣飛快繁榮。
從無到有 高效率佈局科技首都
隨著科技發展邁入以AI為主體,整合5G、IoT等技術的世代,縣府積極爭取經濟部前瞻計畫補助,108年獲核定,以AI產業聚落及創新技術研發為定位,在竹北設置AI智慧園區,總面積約12.61公頃,產業用地約8.05公頃。
縣府展現最佳行政效率,高效推動AI智慧園區開發,設置單一窗口輔導園區廠商行政業務相關諮詢,大幅縮短廠商簽約、建廠時程,順利與智邦科技、緯創資通、義隆電子及普生4家大廠簽約,民間投資金額高達135億。地下化公共管線、道路系統、無線網路、空氣與水質監測、智慧路燈等基礎建設,則在110年3月底完工,打造園區成為智慧研發新創基地,帶領竹縣站上AI發展浪頭。
智邦科技重磅開幕 強化產業競爭力
全球網路通訊大廠智邦科技於113年11月10日正式啟用,為AI智慧園區首家開幕的科技廠,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匯聚,加速產業創新。
緯創資通預計113年底完工營運,普生預計在114年第一季啟用營運,義隆電子預計115年完工營運;4家大廠營運後,將創造4千個就業機會及超過1千億元年產值。楊縣長表示,歡迎全國所有年輕AI智慧人才來竹縣,縣府會持續打造更完善、舒適的生活環境,滿足科技人才移居竹縣的就業和生活需求。
逐工作而居 交通優化順暢車流
受惠於園區帶來經濟繁榮,人口產業移入,交通優化為一大考驗。縣府傾聽民意、實際考察打通交通壅塞問題。
除了規劃員工彈性或遠距上班、提供交通接駁車並鼓勵使用大眾運輸,裝卸貨車輛避開尖峰時間;周邊道路改善方案,短期以莊敬北路西側之勝利七街、八街(東西向)單行道先行;銜接勝利七街、八街的莊敬一路往至善橋(南向單行)與智慧路橋(北向單行)簡化路口時相;同時結合國道1號周邊智慧號控,提升車行運轉效率。
竹北穿越國道1號的涵洞機車道,也在9月起調整為單向通行機車,同時劃設約1.2公尺寬人行道,維護行人安全;該涵洞未來配合五楊段(預計115年開工、121年完工)進行拓寬,與既有汽車箱涵、莊敬一路、勝利七街及八街,形成單行逆時針循環;再配合園區內部智慧一路單行延伸智慧二路,及銜接勝利七街及八街的智慧路橋實施上下班彈性調撥,提升整體車流運行順暢。
擴大效益 都市計畫與區域路網並進
縣府同步推動台知園區和竹科三期計畫,促進竹北、芎林及竹東地方發展,亦與中央「桃竹苗大矽谷計畫」政策扣合。不僅提供產業、住宅、商業用地,帶動包括交通、綠地、學校等公共建設;因應未來產業高度集中發展交通需求,目標建置連結兩園區的科技大橋,以及評估增設國道3號二重交流道,以完善計畫區聯外交通路網。
#台知園區(435公頃)
‧5月進行第14次專案小組審議,並就委員建議意見著手進行聽證會,期望加速審議期程,紓解產業用地不足問題。
#竹科三期(453公頃)
‧7月遞交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報告,至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審議。
‧10月現勘計畫內社會住宅用地、農業區和住宅區,以及產業專用區,並舉行區段徵收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報告第1次會議。
【民生優先,高效能垃圾熱處理設施年底試燒】
「竹縣五箭」高效能垃圾熱處理設施自110年7月動工,期間雖受地震、颱風等難關影響,縣府團隊堅持突破,穩健推動進度,並就清潔車進廠動線、傾卸垃圾平台及燃燒鍋爐配置等實際情況,確保安全性後於113年12月點火試燒,預計114年6月正式營運,逐步紓解竹縣垃圾堆置問題。
垃圾處理量大幅提高 環境更宜居
縣府環保局規劃,高效能垃圾熱處理設施每日最大處理量達500噸,將優先處理縣內生活垃圾、暫置垃圾,餘下則可處理一般事業廢棄物;待高效能垃圾熱處理設施運轉穩定後,將持續去化暫置的垃圾,並會跟新竹市和苗栗縣簽訂代處理行政合約,以此配套多元去化縣內暫置的垃圾量,解決新豐掩埋場長久以來空氣、環境污染,以及掩埋場沼氣引起自燃等各種問題,預計以5年時間去化全縣堆置垃圾。
興建過程面面俱到 守護永續生活
高效能垃圾熱處理設施,從建材到景觀面面俱到。鋼構造搭配輕隔間設計,外殼採節能設計及隔熱材料,加強屋頂及外牆隔熱處理,可減少碳排放,預計未來取得綠建築標章;廠內也設有參觀動線,提供民眾未來入廠參訪,欣賞竹縣西部濱海風光,期許熱處理設施不僅供作垃圾處理用途,也能成為觀光休憩的場所。
周邊景觀以多樣化喬木搭配原生種誘鳥、誘蝶植物,在基地盡可能維持可直接滲水的綠地,人行道則採用透水鋪面,具調節氣溫、涵養地下水功能。
當地居民的生活權益,縣府也十分關注。不僅興建階段人力招募以優先進用當地居民為原則,正式營運後也將聘用在地人員,提供當地就業機會;另提出回饋計畫,將視每年營運狀況,以廢棄物年處理量發放回饋金給村里民,並制定管理條例,妥善管理及分配回饋金。
長遠的建設並不容易,有重重困難需要想方設法突破,這些施政里程碑,不僅是竹縣未來30年榮景的重要根基,更是關係全體鄉親日常生活的大事。縣府團隊仍會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完成更多挑戰!
●更多《竹縣通訊》精彩內容,請見:
https://www.hsinchu.gov.tw/News.aspx?n=978&sms=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