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晶晶(資深記者、政論節目主持人、台大法學博士)
民進黨每到五都選舉,心中最糾結的一塊就是台北市。2026人選傳出將以民主大聯盟模式與社民黨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合作,對戰連任的蔣萬安。另外黨內被點名人選也有立委王世堅、現任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等,還傳出賴主席最屬意的則是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這些人選對民進黨而言算不算「奇兵」?綠營需要什麼樣的人選才有機會打贏北市這場逆風仗?
首先,歷史大數據中或可找到些許方向。
最近一次2022年,人選是前衛福部長陳時中。綠營相中他是台灣防疫第一把交椅、當時每天在媒體前開防疫記者會,曝光度與知名度都堪稱全國第一。但最後得票率僅31.9%,在三角督的態勢下,還輸蔣萬安10萬票,創下綠營在北市得票倒數第二,只略高於2018年姚文智17.3%得票率。
事後分析敗選原因,除了太急於開發年輕選票,而推出不符合陳時中人設的種種網路空戰,導致適得其反。此外,陳時中也未完全由防疫指揮官角色轉換至首都選戰候選人角色,使整場選戰看起來就像被幕僚團隊「拖著走」的候選人,欠約主導性和爆發力。另一方面,身為政務官原本就背負著執政黨施政的仇恨值,在台北市長期偏藍的版圖下,選民容易將整黨、整個國家的不滿,透過這個政務官候選人來宣洩。選輸了,更容易被視為是等同執政的不信任票。有前車之鑑,找現任政務官成為北市長人選,對綠營來說,似乎不是個最保險選項。
其次,政壇老面孔。民進黨在北市拿過最佳的成績,是1994年的超級政治明星陳水扁,以43.7%得票率、61.5萬票,在藍營分裂下當選。第二佳績是2010年的前行院長蘇貞昌,得票率43.8%、拿下62.8萬票,可惜輸給郝龍斌。第三名是2006年的謝長廷,40.9%得票率、52.6萬,對手同樣是郝龍斌。這些從創黨時期就是領袖人物,每一場選戰都是用盡心力,一開口都是讓綠營支持者感動到掉淚的演說,這樣的角色選首都市長,扮演的就是全台灣整體選戰的大母雞與精神領袖,對鞏固支持者有百分百穩定作用,形同戰場上拿戰旗的大將軍。例如2010年蘇貞昌選北市,加上蔡英文選新北,雙母雞領頭打出綠營新選戰模式,即便落敗但功績斐然,累積了接下來民進黨執政的重要關鍵。
以近幾年選戰模式與選民結構的改變,政壇老面孔參選的最大缺點,是早已被定型,難以從框架中跳脫,亦較難以在短期內容新包裝新形象、新人設來拓展中間選民。目前被點名的人選中,包括立委吳思瑤、莊瑞雄、王世堅等,相對屬於政壇老面孔,可塑性有限,加上立委帶職轉戰市長,選戰過程中永遠都會有被要求辭職的聲音,辭與不辭,對候選人來說都會造成壓力,特別是在綠營國會佔少數的狀況下。言下之意,若在2026對上蔣萬安的艱困選戰中,要由現任立委參選,就必須抱有「NOTHING TO LOSE」的決心一戰,始能無後顧之憂的向前衝。
由於民眾黨聲勢直落,目前看來,2026年推出人選參選北市長的機率偏低,即使有,可能也造成不了如同以往的真正三角督,要做好依舊是藍綠對決態勢的準備。被點名的北市議員苗博雅,都不屬於上述類型,雖不屬於全然的政治素人,也與柯文哲一樣是非黨內人士,能夠想像是希望爭取中間與年輕選民認同。目前距離民進黨2026人選啟動徵召程序還有一年半的時間,通常艱困選區太早被拋出的人選,都是試水溫和測風向的程度較高。再度翻開歷史,泛綠營能夠在北市獲勝的人選有兩條件,要有群眾魅力與自帶明星光芒,還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阿扁除了是當年聲勢第一的政治明星,還遇上台灣史上首次首都市長選舉,加上藍營趙少康與黃大洲超級激烈的棄保戰,戰役與戰法堪稱無法複製之經典。而柯文哲首度參選時,綠營內部流傳著一個命運之說的小故事,認為柯文哲是醫生,救人無數累積的福報就是讓他能順利當選的因果累積,當對上國民黨權貴家庭出身的對手連勝文,兩相碰撞的選戰,柯就是天選之人。雖說現在事實證明,迷信只能當故事聽聽,但無法迴避的問題是,綠營選將,絕不能只靠一廂情願和同溫層喜好。台灣棒球能奪冠,幕後「情蒐小組」居功厥偉,若能針對對手弱項,精準投打,先自助而後天助。即便是做好最壞的打算,能替民進黨在台北市的長期經營累積價值分數,就是最佳人選。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幕後/檯面下動作頻頻 王世堅真無意角逐台北市長?
寧要聯合利劍,不要雙城論壇?
幕後/持續15年雙城論壇險遭停辦 中國看透國民黨「政治大拜拜」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