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日前電視有一則高鐵乘車糾紛的小新聞,內容是自由座交換位置而導致的糾紛,電視新聞呈現內容是有媽媽帶著2位小朋友搭車,但只搶到分開座位,旁邊的男士願意讓座交換位置,讓她們母子可以坐在一起,結果一位女生跑過來搶這個座位,媽媽好聲好氣跟她說這是和男士交換的座位,結果那個女的就罵媽媽沒水準,然後起身拿水往小孩頭上淋下去。
新聞內容是根據《爆廢公社》貼文而撰寫,但更早的同樣《爆廢公社》貼文卻是這樣:女生喝水不慎波到小孩,她表示道歉,但小孩尖叫父母反應很大,女生被嚇到後起身,父母一直咄咄逼人,有人勸找警察處哩,但父母應該是吞不下這口氣,讓事情變得複雜;貼文結論是「父母圖方便換座位才一發不可收拾,兩邊都有錯」。
新聞是基於事件event而處理,同樣的事件從不同角度的觀察就成了羅生門,《羅生門》原IP是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但更著名的是黑澤明的電影,電影內容是武士、妻子、強盜三人的故事,武士和妻子出門遇到強盜,然後武士死了,公堂上妻子、強盜和武士鬼魂,甚至旁觀的第三者供詞都不一樣。
強盜:承認引誘武士到深山並將其制伏綑綁,再強暴了他的妻子;完事後武士妻子指強盜乘人之危,有本事就應經由決鬥堂堂正正贏得她,強盜果將武士鬆綁,再與武士決鬥殺死了武士,但武士妻卻趁機逃走了。
妻子:她說到受到強盜污辱後,強盜很快離開,她撲到武士身上哭訴,而武士卻鄙視毫無憐惜之意,她悲傷昏了過去,手中所持的短刀不慎誤刺武士致死。
武士鬼魂:強盜污辱其妻後,妻子竟主動要求跟強盜一起,並教唆強盜殺害武士;強盜覺得武士妻子太狠心,問武士要殺死她還是放過她,武士表示不想傷害妻子,求強盜放過她,此時武士妻子趁機逃走,強盜追趕,剩下武士一人萬念俱灰,於是拿起妻子留下的短刀自殺。
第三者樵夫:主張在山林中看到整件事的過程,武士妻子被玷污後,本來強盜想與武士決鬥,勝方可帶走女人,但武士卻指妻子在丈夫面前與其他男人交合理應自殺,自己不想為失貞女人賭上性命,而強盜聽此亦覺索然,不想帶走武士妻子;武士妻子見兩人皆不願為自己而戰,於是挑撥指責二人都是懦夫,武士與強盜為了面子勉強作出「決鬥」,最後強盜在胡亂的打鬥殺死武士,而武士妻子則趁機逃去。
誰殺了武士?真相為何?各方的觀察都不一樣,我們看到的新聞、評論不就是都是如此?
真實的事件是客觀存在的,稱為客觀真實objective reality,圓就是圓、扁就是扁,但經媒體報導出來,就成了媒體真實media reality,但所謂的媒體「真實」卻未必是真實,圓的可以變成扁的,媒體的意識型態、政經利益、收視率考量,甚至記者、主持人觀察與資訊處理功力、組織內部升遷考量都會影響到真實的呈現,因此觀眾透過電視新聞、政論節目,以所謂媒體「真實」所建構的主觀真實subjective reality,距離真正的「真實」差距剩下多少?
連高鐵座位糾紛這麼芝麻綠豆的小的事件,都是羅生門了,複雜的兩岸關係、光電利益糾葛、國會衝突、甚至柯文哲新聞,又有多少含「真」量?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誰有戒嚴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觀察/空戰博聲量!民進黨發文「附和韓國戒嚴」受外媒矚目 小編究竟能代表誰?
幕後/蔣萬安喊竹竹併為哪般 藍白分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