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少綠能發展與地方的爭議,國發會執行「區域治理沙盒實驗」,分析光電、漁電、微水力與地熱在不同地區開發的爭議與解方。26日首度發表沙盒實驗成果,並提出四大能源指引;農業部也承諾近期將提出農業設施容許辦法修法,以及溫室、畜牧場建置光電的指引。

國發會沙盒實驗成果 揭四大能源指引
台灣推動2050淨零目標,積極發展再生能源,過程卻引發許多質疑,例如光電與農業爭地、漁電共生衝突,或是地熱與原住民地區衝突等。為了突破治理困境,國發會啟動「區域治理沙盒實驗」計畫,鎖定太陽光電、漁電共生、微水力與地熱發電四大能源,跨部會研究各地案例,從中找出可制度化、可擴散的治理模式。
經歷一年的實驗,國發會於26日在台北舉辦首場成果發表會,並提出四大能源指引。國發會主委葉俊顯說明,能源轉型不僅是技術的問題,更是治理的課題。沙盒計畫歸納出三大治理啟示:首先,建立跨部會對話平台,讓政策設計能回應地方脈絡,與地方協作;其次,透過在地產業協會、農漁業團體與社區組織等,建立信任與互動機制,擴大社會參與;最後,希望沙盒機制成為政策調整與制度創新的中介平台,擴大到其他能源領域。
根據國發會手冊,光電治理指引建議,農地以農用為原則,在不影響生產的前提下融入光電,而過程中,地方政府、民間業者與地方組織需扮演好各自角色,才能讓農業綠能落地。漁電共生的指引則是建議維持養殖生產核心,適當提供遮蔭與場域調整,並強調漁民與地方組織在合作中的主體性。
在微水力發電領域,因為微水力能夠因地制宜,可依照在地環境條件設置,指引建議要關注生活周遭的水資源,既有水利設施、農田圳路與管渠等,與地方需求緊密連結。地熱發電指引則提到,因為地熱技術與制度仍在摸索,需要同步社會溝通、重視地方社群的文化脈絡及參與程序。

多樣案例說明 共榮不是口號
沙盒實驗由國發會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收集多個地方案例。屏東格園綠電香草農場創辦人林桐榮分享,農場的育苗工作就像是植物的「育嬰房」,對光照條件非常嚴苛,利用光電達到特定的遮陰比率,可以確保種苗存活率上升。另一區溫室種的香草莢,也是透過光電板模擬原生的林下環境以提高產量。他強調,必須透過設計與案場結合,才能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的情況下,找到與光電的平衡。
大阿蓮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葉吉田指出,漁電共生要以「養殖優先」為原則,由養殖戶與地方協會主導,重建漁民與業者的信任,促使養殖產業收益穩定不減。大阿連養協與光電業者建立出一套合作模式,業者配合養殖作業需求設計案場,如基樁擺放位置,協會與漁民溝通協助申設,並且立下契約明確區分維護責任。
微水力發電則有宜蘭安農溪案例,以既有水利設施發展微水力,兼具教育、觀光與社區參與功能,恆水創電公司執行長鄒飛逯也投身地方團體,在不影響既有河道多元利用的情況下發電。此外,台東紅葉谷地熱示範園區以「取熱不取水」的地熱發電模式,兼顧環境與當地產業,結合溫泉與導覽活動。

農業部:下個月修農許辦法 提出溫室、畜牧場光電指引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長莊老達受訪表示,農業部預計將在下(12)月提出溫室屋頂光電設置指引以及畜牧場設置光電指引。「不是光電放上去就好」,莊老達強調,農業綠能的原則是農業為本、綠能加值。畜牧場光電應考量畜牧環境,如溫度改變等,溫室則必須模擬光照移動、作物光線需求量等細節,確保動植物正常生長。
此外,農業部預計在下個月公告農業設施容許辦法修法,莊老達表示,這是今年初已經預告的草案,經過多方意見蒐集之後再調整,舉例來說,透過案場設備監控,或是申請產銷履歷,以及申設書圖文件與能源主管機關同步等措施,確保養殖事實,也確立限期改善機制,讓綠能更有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