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燈節照亮河流也帶來污染 泰國昭披耶河如何「關掉塑膠水龍頭」?'s OG Image

水燈節照亮河流也帶來污染 泰國昭披耶河如何「關掉塑膠水龍頭」?

更新時間:2025/11/27 01:14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曼谷正迎來一年一度的水燈節(Loy Krathong)。滿月夜裡,數百萬民眾將象徵祈福的水燈放入運河,為入夜的昭披耶河與支流綴上點點流光。然而,在美麗的傳統節慶背後,意味大量的一次性材料——包括花卉、竹葉、紙張、糕點與塑膠裝飾物——流入河川。每年水燈節後,曼谷市政府都需動員大量人力、船隻與志工,清理數十噸的廢棄水燈與漂浮物。除了水燈,曼谷因土地使用密集、排水系統複雜,加上塑膠使用量高,長期面臨河川垃圾治理的壓力。這也使得減少河川廢棄物成為污染治理的關鍵策略之一。在此背景下,由荷蘭非政府組織海洋潔淨基金會(The Ocean Cleanu,TOC)設置於昭披耶河的河川攔截設備—— Interceptor019,成為觀察都市河川塑膠污染的一個重要節點。位於曼谷的Interceptor019。圖片來源:顏寧 提供

曼谷正迎來一年一度的水燈節(Loy Krathong)。滿月夜裡,數百萬民眾將象徵祈福的水燈放入運河,為入夜的昭披耶河與支流綴上點點流光。然而,在美麗的傳統節慶背後,意味大量的一次性材料——包括花卉、竹葉、紙張、糕點與塑膠裝飾物——流入河川。每年水燈節後,曼谷市政府都需動員大量人力、船隻與志工,清理數十噸的廢棄水燈與漂浮物。

除了水燈,曼谷因土地使用密集、排水系統複雜,加上塑膠使用量高,長期面臨河川垃圾治理的壓力。這也使得減少河川廢棄物成為污染治理的關鍵策略之一。在此背景下,由荷蘭非政府組織海洋潔淨基金會(The Ocean Cleanu,TOC)設置於昭披耶河的河川攔截設備—— Interceptor019,成為觀察都市河川塑膠污染的一個重要節點。

位於曼谷的Interceptor019。圖片來源:顏寧 提供

曼谷Interceptor019:河川攔截如何運作?

Interceptor019是TOC雄心壯志擘畫大規模國際行動的其中一站。在今年的聯合國海洋會議上,TOC宣布「30個城市計畫」,規劃在2030年前,在30個亞洲與美洲的城市,推動城市級的河川攔截系統,阻止全球1/3的河川塑膠進入海洋。

曼谷成為TOC投入規劃與合作的城市之一,而Interceptor019的部署也成TOC「城市級治理」模式在東南亞的重要一環。

朱拉隆功大學研究團隊與TOC合作,透過空拍、AI影像分析、GPS測繪與垃圾組成調查,追蹤都市垃圾如何從街道流向河川、進入海洋,以此調整攔截設施的佈設位置與運作策略。

Interceptor019的動力100%以太陽能供電,透過兩側的攔截索將河面垃圾收集至開口,經由履帶捲起至收集槽。收集槽裝滿後,由合作船隊運回岸上,交由朱拉隆功大學研究團隊進行分類。根據負責維運的在地團隊,一天收集的垃圾量約600公斤,量多時甚至接近1噸。裝設的第一年,Interceptor已收集185噸垃圾。根據泰國政府的資料,曼谷河道中的垃圾來源多樣,包括塑膠袋、泡棉、外帶餐盒、農業廢棄物,與節慶後累積的水燈殘留物。

Interceptor019之攔截索。圖片來源:顏寧 提供

河川攔截不光是撈垃圾,而是海廢治理的前哨戰。根據TOC團隊的研究,全球九成的海洋塑膠來自100條河川,尤其是輕質塑膠與泡棉,因此從河川減少廢棄物,就是直接減少海洋廢棄物的負荷。

TOC目前以全球攔截量的1~3%為基礎,透過「30個城市計畫」擴大規模,希望能藉由河川攔截、城市廢棄物流改善、沿岸清理等多軌並行的策略,更系統性的「關掉塑膠水龍頭」。

不過,攔截器絕非萬靈丹。如果沒有改善城市廢棄物管理、源頭塑膠減量政策、社區行為改變與跨部門投入,河川端的攔截量永遠只會與源源不斷流入的廢棄物競賽。曼谷的案例證實攔截器只是治理體系中的一部分,而如何把攔截的廢棄物資料轉化為政策與社區行動,才是決定其長期影響力的關鍵。

朱拉隆功大學Suchana Apple教授簡報。圖片來源:顏寧 提供

國際合作的現場:台灣首次海外海廢工作坊的角色

在水燈節期間,台灣海洋委員會於11月初在曼谷舉辦「2025印太海洋台泰韌性夥伴研習營」,這是台灣首次在海外主辦的海廢治理主題工作坊。活動邀集日本、韓國、泰國及台灣的研究者、官員與國際組織代表,共同探討海洋廢棄物治理與印太區域合作。

在會議上,朱拉隆功大學Suchana Apple Chavanich教授分享研究團隊與TOC合作監測河川廢棄物的初步成果。團隊在昭披耶河的四座橋樑與運河支流裝設攝影機,紀錄大雨後的垃圾組成變化。為了進一步了解河川垃圾的移動模式,他們在昭披耶河、運河支流與出海口投放45個GPS追蹤裝置,藉此掌握河川垃圾的軌跡與時空變化。

座落於昭披耶河的Interceptor019不僅僅是單一的垃圾攔截設施,而是多個跨國團隊共同參與的其中一塊拼圖。透過政府單位、研究團隊、NGO與企業的共同協力,將城市的河川治理與源頭減量及社區行為改變串接,成為科技、政策與社區參與的合作框架。對台灣而言,此次工作坊強調跨國對話的重要性,也提供我們觀察近年廢棄物治理政策、科學研究與公民參與如何協同合作的機會。

工作坊團隊於Interceptor019合影。圖片來源:顏寧 提供

曼谷經驗的啟示:改變不只靠一台設備

曼谷的 Interceptor019案例告訴我們,河川垃圾治理不能簡化成一台設備。這個案例清晰展示了從河川治理到海洋保育的關鍵,不在於單一硬體設備的部署數量,而在於將科技納入治理、生態、社區參與,和國際合作的整合框架。

台灣此次赴曼谷舉辦海廢治理工作坊,正是在這樣的國際脈絡下,尋求共同面對海洋塑膠污染的方案。朱拉隆功大學在昭披耶河所蒐集的數據,讓團隊得以解構都市廢棄物的複雜流動路徑。而台灣海委會首次在海外舉辦的海廢工作坊,則成功地將這些第一線的科學與現地經驗,轉化為印太區域政策對話和能力建構的基石。

在亞洲快速都市化與極端氣候加劇的背景下,昭披耶河的經驗提醒我們:科技可以輔助治理,但真正的改變,來自系統性的行動、文化與政策的變革,以及跨國合作的長期投入。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