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保護協會首度前進宜蘭蘭陽溪流域,公布今(2025)年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結果。調查發現,有八成垃圾集中於兩成河段,冬山河出海口、羅東溪上游等幾處為垃圾熱點。
宜蘭蘭陽溪流域垃圾集中21.8%的河段 重點式清運能移除八成垃圾
荒野保護協會25日發布新聞稿指出,今年踏查範圍包含宜蘭河、蘭陽溪、羅東溪、冬山河(河岸段)及出海口(海岸段),全長共152公里,總計發現30萬7972公升垃圾。有八成垃圾集中於21.8%的河段,垃圾熱點分布包含冬山河出海口、冬山河上游、羅東溪上游等。
以垃圾分布狀況分為五級,河岸段平均每公里有81袋垃圾(每袋14公升),污染程度為「稍髒」的C級,海岸段平均每公里則有384袋垃圾,污染程度達「髒亂」的D級 。
調查並發現,即使非人口密集生活區域,仍見不少塑膠瓶罐容器、塑膠袋、食品包裝袋散落,並有惡意棄置成袋垃圾、衣物與家俱等傾倒堆積,甚至發現過往漁業活動、營建工程所留廢棄物藏匿。荒野保護協會建議,公部門若能重點式清運,將能有效移除大部分垃圾。
荒野保護協會與富邦人壽連續第五年攜手推動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透過徵集近百名公民科學家,以步行、單車方式進行川廢目測調查。今年首度前進宜蘭蘭陽溪流域,並同步於新竹頭前溪及大台北淡水河進行複查。
新竹頭前溪流域垃圾總量減幅高達63% 跨機關協調清運效果顯著
時隔三年,荒野保護協會再至新竹複查,調查發現,頭前溪流域垃圾總量從136萬公升,降至50萬7850公升、減幅高達63%,證明近年整治維護已見效果。
然而調查也發現新的垃圾熱點,包含「頭前溪出海口(舊港大橋下)」、「國道三號橋下」及「鳳山溪右岸」。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分署分署長楊人傑表示,三年前公布調查時,第二河川分署即成立川廢跨域平台,展開垃圾熱區盤點、分工清運作業及源頭遏止措施,很高興這次繳出進步的成績單,後續也將持續追蹤今年調查的新熱點。
分析頭前溪流域垃圾類型,河岸段的一次性飲食塑膠廢棄物比例仍逾六成,包括塑膠瓶罐容器佔25%、塑膠袋佔18%、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佔12%,顯見源頭減塑仍是重要目標。
淡水河去年熱點清理率69.2% 擴大調查範圍再發現新熱點
淡水河流域為大台北民眾最重要的親水休憩廊帶,今年再度由明志科技大學與海洋科技大學師生、新北水巡隊及各界民眾共同執行連續第三年的年檢。總計發現33萬9955公升垃圾,平均每公里78.7袋垃圾,污染程度維持C級。細看垃圾類型,一次性飲食塑膠廢棄物佔達六成,反映塑膠為跨流域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荒野保護協會指出,去年公布主要熱點清理率達69.2%,其中新店溪左岸垃圾減量88.6%、大窠溪垃圾減量80.7%等最為亮眼,但發現成袋垃圾及大型家俱被廣泛棄置於新店溪右岸、大窠溪右岸、南勢溪、鶯歌溪、瓦窯溝及十八份坑溪等近居住區支流,並有隱蔽大型垃圾污染大漢溪右岸及北勢溪,且每年調查提出的垃圾熱點「關渡大橋」、「蘆洲區」及「社子島」仍須持續強化清運及監督維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