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之所以要保育森林,在台灣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它名符其實是我們的「靠山」。台灣不但是多山的環境,而且山上都是森林。我國林下經濟政策相關產值,迄今已累計逾1.5億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24年更進一步推動林下經濟產品驗證標章,目前全台共有28位「林農」獲得驗證。

守護森林不嫌多 林下經濟政策為森林增加盟友
儘管全球森林減損的面積仍顯著可見,在台灣則透過召喚不同型態的森林守護者來保護森林。過去台灣擁有林地的居民,無論是投入造林還是生產林木,在漫長的撫育林木期間,往往難以維持基本生計,導致部分林地出現違規使用、或被變更為果園與菜園的現象。由於這些行為直接關係到居民的生計,政府單位在推動改善時也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如今,透過鼓勵友善森林的林下農作發展「林下經濟政策」,不僅讓周遭居民受益,也促使林農成為守護森林的重要力量。林農的加入,使守護森林的行動更具群眾基礎,進一步強化了台灣森林的保育工作。
2019年起,林保署積極推動林下經濟政策,去(2024)年進一步發展林下經濟產品驗證標章,確保產品的品質與安全,提升消費者信心。目前全台有28位林農獲得驗證標章,農業部將提供通過驗證的農友,每年每公頃3萬元的資材補助,為期三年。
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解釋,傳統森林經營以木材生產為主,在長達2、30年造林撫育過程中,會面臨沒有收益,還需持續投入勞力及營林成本的處境,林下經濟能為林農帶來持續、可預期的收入。但由於多數林下經濟經營規模不大,且多位處山區,林農分散難以組織產銷班,因此常無法申請農產品驗證補貼或獎勵。

為確保消費者食品安全及維繫林下經濟產品市場價值,林保署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研擬、執行林下經濟產品驗證相關規範。
林下經濟經營的首要宗旨,是採用對森林資源和環境影響較低的生產方式,以降低生態系統退化的風險。因此,林農在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等有害物質以維繫生物多樣性,並確保產品的品質與安全。
驗證制度涵蓋了生產、加工、分裝及流通等各個環節。驗證流程包括進行現場稽核及產品抽樣,並對樣品進行「農藥殘留」、「重金屬」及「成分檢驗」等項目的檢測。只有在這些檢測項目均合格者,方可獲授「林下經濟產品」證明標章。

林下農作照顧森林 在餐桌上孺慕森林
林下經濟至今六年,產值累計超過1.5億元,品項包括:段木香菇、木耳、台灣金線連、森林蜂產品、台灣山茶、馬藍、天仙果、竹笙、台灣白及、絞股藍等十個品項。
「這些林下生產的蜂蜜、段木香菇,還沒吃之前,便彷彿置身森林。」長期陪伴山村部落發展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形容林下經濟是友善森林、森林共生,驗證標章可幫助消費者辨識產品,而享用這些照顧森林的產品,有如沉浸芬多精、蟲鳴鳥叫的森林,吃起來也充滿正能量。
陳美惠長期以山村豐富地景推動生態旅遊,意識到山村環境常受天候影響,以此振興山村經濟有所不足,因此森林農作也成為重點。推動林下經濟對山村來說是一個機會,因為特色生產加上旅遊的加值,是山村經濟的展望。「森林農作不是平地大規模農業開發的思維,而是與森林共生的概念。」
台灣社會曾歷經農業上山帶來的衝擊,不免讓社會大眾擔心,在森林從事農業,會不會破壞森林?陳美惠認為,這六年來足證明,林保署推動林下經濟的過程,將森林保育價值放在核心,不僅在森林生產、減少對森林的衝擊,也滿足林農生計,還照顧森林生態系,維持森林樣貌。他鼓勵消費者支持經過驗證的林下產品,透過消費支持台灣友善林業。

提振林業為農業扳回一城 將有機精神引入林地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當獲邀參與林下驗證制度規畫時,曾到過幾座山村了解林農生產概況,這些地方十分遙遠,非平地農糧生產的農地或農村那麼交通可及,形容跟著林農搭運貨小卡車上山,「坐到屁股痛」才來到林農生產的基地,路途盡是坎坷顛簸。基金會內部討論時也提到,這份工作辛苦不易,要承接嗎?但他看到了這項政策的遠見及價值,毅然接受挑戰。
「農業指稱的對象包括農林漁牧,但鮮少林業的想像。」蘇慕容說,台灣提到農業,所指的都是農民在農地的生產;而提振以林木生產為主的林業,他認為是為農業扳回一城。
制定林下農作規範,精神就和綠色保育標章一般,都能被視為有機農業的一環。「有機農業並非只限定有機驗證標章,廣義的有機農業也將相關的友善耕作,包括林下驗證產品都涵蓋在內。」蘇慕容肯定林下經濟政策,「將友善、有機農業的精神,不僅在農地上發生,更引入林地。」

原生地栽植金線連 有森林當靠山就有生計
嘉義縣番路鄉草山社區是典型的山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翁榮顯帶著四位農民種植金線蓮響應林下經濟,期待能帶動社區經濟收入。金線連(或金線蓮)是台灣特有蘭科植物,因葉脈呈金黃色而得名,視為珍貴藥草而有「藥王」或「藥虎」之名。性喜潮濕陰暗的闊葉林下,因過度採集,野生數量稀少,目前以人工栽植為主。
栽植金線連的理由,十分純粹:當地就是它的原生地。只是即使生在原生地,栽植卻未如想像中容易。翁榮顯說,由於氣候條件充滿變數而面臨種種挑戰,幸由林保署嘉義分署、嘉義大學協助,栽培技術得以突破。之前因產量不穩定造成銷售困境,如今也隨著技術成熟逐漸克服。「現在出門會說自己種植金線蓮、推銷產品,客群逐漸增加。」
除了金線連,幾位林農也種植台灣山茶和天仙果,都取得驗證標章。
廖晋翊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是陳美惠的嫡傳子弟,以所學成立源森生態有限公司,持續服務山村。他秉持國際「里山倡議」精神,透過林下養蜂,協助霧台神山部落發展,創造在地農業品牌,不改其志而以「林下經濟」產業獲選農業部第7屆百大青農。他提及林下經濟對社區的好處時說,台灣森林得天獨厚,生物多樣性提供眾多惠益,他在霧台鄉與部落青年在林下生產的各項產品,也透過生態旅遊行銷,兩者相輔相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