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柳營是台灣酪農重鎮,鼎盛時期牧場百家林立。隨著進口液態乳的衝擊、年輕一代不願接手,加上賣牛乳利潤微薄,昔日繁榮逐漸沉寂,如今僅剩 20 餘家仍在經營。
然而在這片看似老舊土地上,桂芳牧場酪二代夫妻檔——曾仁瀚與傅芊純——正以專業、勇氣與愛,書寫屬於他們的改革故事。大刀闊斧的現代化改造,對環境、對社群的永續布局,為台灣酪農產業注入一股新鮮活力。

從電腦工程師到酪農主人──返鄉之路的起點
身為牧場第二代,曾仁瀚從小就深知酪農工作的艱辛:烈日下淌的汗水、牛舍撲鼻的氣味、半夜必須起身照料乳牛的疲憊,沒有休假、甚至沒有生病停頓的權利,一旦停下,牛群的生命與產乳就會受到威脅;父母賣的是勞力,希望獨子能在外闖出一片天。
大學畢業、退伍後,曾仁瀚進入科技業,憑藉著勤奮與專注,成為團隊的領導者;多年歷練鍛造了他「看到問題就必須解決」的工程師思維。當主管半開玩笑地說「你家有牧場,何必替別人打工?自己當老闆不是更好?」時,像埋了一顆種子在他心底。直到父親健康出了狀況,他才下定決心返鄉,接手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用科技解題:8000 萬的勇氣與新生
返鄉經營桂芳牧場,曾仁瀚面對的是設備老舊、產業結構侷限的困境。父母和大多數牧場主寧願自己辛苦一點,也不願花錢改善,結果牧場只能「賺工錢」,無法創造更高效益。
他決定用科技解題,貸款 8000 萬元,興建新牛舍、更換設備,推動全面轉型。為了讓牛隻在酷暑中也能舒適產乳,他一口氣安裝了 50 支大型風扇,有效降低熱緊迫、穩定乳品質。他導入國外成熟的電子設備與管理軟體,精準掌握牛群的健康與繁殖數據。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從一杯鮮奶到一座永續之鄉,桂芳牧場以科技解題,讓人、牛與柳營土地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