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十週年 COP30倒數 四大關鍵議題一次看's OG Image

《巴黎協定》十週年 COP30倒數 四大關鍵議題一次看

更新時間:2025/11/07 01:23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COP30也被稱為森林COP、亞馬遜COP,將於今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登場。照片來源: 2025年,全球氣候治理迎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巴黎協定》簽署屆滿十週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第30屆(COP30)將於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地區的貝倫(Belém)登場。這場被稱為「森林COP」或「亞馬遜COP」的會議,不僅象徵全球對自然與森林保育的重視,也將是各國檢視減碳承諾與設定新目標的關鍵時刻。以下帶你一次掌握本屆會議的核心議題與看點。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邁入第30屆(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COP30),將於今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地區的貝倫(Belém)登場。這次會議也被稱為「森林COP」、「亞馬遜COP」、「Nature COP」,顧名思義,熱帶雨林與自然保育將成為本屆焦點之一。

COP30也被稱為森林COP、亞馬遜COP,將於今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登場。照片來源:Foto Sergio Moraes/COP30

2025年,全球氣候治理迎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巴黎協定》簽署屆滿十週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第30屆(COP30)將於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地區的貝倫(Belém)登場。

這場被稱為「森林COP」或「亞馬遜COP」的會議,不僅象徵全球對自然與森林保育的重視,也將是各國檢視減碳承諾與設定新目標的關鍵時刻。以下帶你一次掌握本屆會議的核心議題與看點。

COP30是什麼?

COP(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為《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締約方大會,每年舉行一次,集結近200個國家共商氣候變遷議題與解決方案。

今年的主辦城市貝倫坐落於亞馬遜雨林的門戶地帶,會議正式登場前,便有不少爭議,如當地政府為改善交通易達性,正修建一條橫跨亞馬遜雨林的「永續高速公路」,環團質疑,此舉與氣候會議的象徵意義背道而馳。

位於巴西亞馬遜雨林邊境的港口城市貝倫,是COP30的舉辦地。照片來源:Cayambe/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COP30的重要議題,除了2025年需提交新的國家自訂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外,依然圍繞在最棘手的氣候資金議題上。

2024年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COP29,歷經延長談判,雖然初步達成新的「氣候資金集體量化目標」(new collective quantified goal,NCQG),同意由富國帶頭,在2035年前每年動員3000億美元支援開發中國家的氣候行動,但原本同為重點議題的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關注度則大幅下降,唯一取得的進展是宣布該基金進入「全面運作」(fully operationalization)階段,其餘並無實質進展。

至於曾在COP28引起高度關注的「逐步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s)議題,在COP29甚至因產油國的堅決反對,在決議中隻字未提。

COP30四大關鍵議題

1.《巴黎協定》十週年:更強、更具企圖心的NDC3.0

《巴黎協定》要求各國每五年提出更具企圖心的氣候承諾。提交第三輪NDC的官方期限原為2025(今)年2月10日,然而全球有95%的國家未如期提交。截至9月30日,UNFCCC秘書處開始撰寫國家自訂貢獻報告(2025 NDC Synthesis Report)時,仍僅有64個國家提交NDC,占2019年全球排放量的30%。

 11月3日,中國正式提交NDC,使目前NDC所涵蓋的全球排放量一舉躍升至61%。根據《2035年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報告》,其承諾到2035年將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峰值減少7%~10%。這是首次中國提出具體的減量目標,在此之前,中國僅曾於2020年宣布,將在十年內達到排放量峰值,並力求在2060年前達成「碳中和」。

11月5日,歐盟壓線提交NDC,相較於1990年水準,於2035年減排66.25%至72.5%之間。美國雖早在2024年12月即已提交NDC,但由於其隨後退出《巴黎協定》,該承諾恐怕只剩下象徵性意義。如何推動各國交出「更強版本」的NDC,將是本屆的一大挑戰。

《巴黎協定》十週年之際,全球在氣候危機下迎來更嚴峻的減碳考驗。照片來源:UN Climate Change - Lara Murillo(CC BY-NC-SA 2.0)

2. 氣候融資缺口與「巴庫-貝倫路徑圖」

為使在COP29達成的「氣候資金集體量化目標NCQG」結論能順利銜接到COP30,特別在協議中納入「巴庫-貝倫路徑圖」(Baku to Belém Roadmap),由今年及去年的主辦國亞塞拜然與巴西共同制定,規劃逐步增加來自公共與私人管道的氣候資金,並投入開發中國家。

該路徑圖的目標是到2035年每年達成1.3兆美元的氣候融資。如何將此「路徑圖」轉化為具體投資與信任機制,將影響後續氣候融資談判的氣氛與成效。

3. 逐步終結化石燃料:從「承諾」走向「如何實踐」

在COP28通過「逐步脫離化石燃料」的決議後,巴西期望本屆能進一步提出一份「有計畫且符合公正轉型的終結化石燃料路徑圖」(planned and just transition to end fossil fuels),也倡議藉由「行動議程」(Action Agenda)整合地方政府、企業與民間社會力量,共同落實能源轉型與全球盤查(GST)目標。

COP29時,由於產油國家的強烈反對,未在終結化石燃料的議題上取得任何進展,本屆能否避免再度上演,仍有待觀察。

4. 創新熱帶森林金融機制(TFFF)

作為「森林COP」,巴西將推出 「熱帶森林永續金融機制」(Tropical Forest Finance Facility, TFFF),每年擬動員40億美元,獎勵在保育熱帶森林有所成效的國家。

此基金由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與英國、挪威等共同支持,計畫提供每公頃每年4美元的保育補助,並承諾至少將20%用於原住民與當地社區。外界認為,若順利推動,TFFF將有潛力改變森林國家的政策結構,成為自願碳市場以外的新模式。

COP28通過「逐步脫離化石燃料」決議後,本屆氣候大會可望提出路徑圖,推動全球行動。照片來源:Climate Change - Kamran Guliyev(CC BY-NC-SA 2.0)

COP30前的國際情勢變化

另外,值得觀察的是,過去一年發生的重要國際事件,也間接影響著COP30的氛圍與走向。

首先,美國再度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使全球第二大排放國的減碳步伐放緩,也削弱了其他國家提交雄心目標的政治壓力。美國與多個歐洲國家同時縮減氣候與發展援助預算,恐使開發中國家更難推進氣候行動,並加深南北信任裂痕。

另一方面,國際法院(ICJ)在今年7月發布歷史性的氣候變遷諮詢意見,認定各國在國際法下有保護氣候系統免於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義務,若違反可能須負起賠償責任。該意見雖不具強制力,但已明確對各國與會代表及領導人揭示,未盡氣候保護責任,是直接違反國際法義務的行為。

氣候談判的艱困之路

《巴黎協定》時,各國承諾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然而,根據歐洲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C3S),去年全年平均全球氣溫就已首度超過工業化前水準 1.5°C,意即氣候變遷已進入前所未有的迫切階段。

觀察近年COP的關鍵議題與結論可以發現,縱使暫時針對某項議題取得突破性進展,也未必能夠在後續的會議中持續推進。這是因為,隨著議題具體化,利害關係相反的國家往往會提出反對意見,在COP採取「共識決」的體系下,難以在所有會員國間取得共識。唯有各國展現更堅定的決心,放下更多政治角力與經濟利益的考量,才能使有意義的氣候討論得以延續。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