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份無碳電力報告:2030年可滿足全國5%用電使用八成CFE's OG Image

台灣第一份無碳電力報告:2030年可滿足全國5%用電使用八成CFE

更新時間:2025/10/22 02:33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首份分析台灣推動「全時無碳電力」(24/7 CFE)的出爐,這份由英國氣候非營利組織TransitionZero發布的報告指出,透過優先推動太陽光電、陸域風力及地熱,台灣可在2030年達成全國5%用電量的商業或工業用電戶使用80%的全時無碳電力,用電成本將比台電電費還便宜。24/7 CFE是指每一天24小時持續使用零碳排放的電力。TransitionZero日前發布一份分析台灣推動24/7 CFE的最新,21日與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合作召開記者會。TransitionZero東亞首席分析師路塔(Alex Luta)說明,報告分析,占全國5%電力需求的工業或服務業如達成80%使用CFE,就可以省下255億用於採購化石燃料的成本,預期減碳50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

首份分析台灣推動「全時無碳電力」(24/7 CFE)的報告出爐,這份由英國氣候非營利組織TransitionZero發布的報告指出,透過優先推動太陽光電、陸域風力及地熱,台灣可在2030年達成全國5%用電量的商業或工業用電戶使用80%的全時無碳電力,用電成本將比台電電費還便宜。


報告建議台灣優先推動太陽光電、陸域風力及地熱。資料照。圖片來源:經濟部提供

「24/7 CFE」是什麼? 以小時為單位的綠電稽核

24/7 CFE是指每一天24小時持續使用零碳排放的電力。TransitionZero日前發布一份分析台灣推動24/7 CFE的最新研究,21日與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合作召開記者會。

TransitionZero東亞首席分析師路塔(Alex Luta)說明,報告分析,占全國5%電力需求的工業或服務業如達成80%使用CFE,就可以省下255億用於採購化石燃料的成本,預期減碳50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


TransitionZero東亞首席分析師路塔。圖片來源:SMC提供

24/7 CFE規範認可的無碳電力包含風力、太陽能、地熱、海洋能、水力發電,核能,以及使用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CS)的火力發電,且要求以小時為單位追蹤電力使用。

至於為什麼只需要80%?路塔解釋,模擬使用100%逐時匹配的成本太昂貴,不同技術組合之下發現,CFE80可以精準計算電力採購成本,每度電的發電成本比付給台電的電費還低。

首份報告探究 2030年可在非核情境下達成CFE80

報告評估,若要達到CFE80目標,建議台灣優先增加太陽光電、陸域風力及地熱,因成本較低。CFE目標高於80%之後,就需要離岸風電與儲能來滿足,離岸風電具季節間歇性,需建置大量儲能電池輔助。報告也建議導入新型液態空氣儲能技術,以及搭配碳捕存的創新火力發電技術,可以更進一步削減太陽光電、離岸風力和儲能需求量。

包含Google、微軟等企業都宣布2030年前達成24/7 CFE目標。台灣也正在研究CFE的可行性。四年一度的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在去年底決議推動24/7 CFE驗證,在既有的再生能源憑證(T-REC)基礎上開發對無碳電力監測、核算及查證方法及憑證機制。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解釋,國內綠電憑證只計算全年度使用,忽略再生能源間歇性特質,導致在部分時段仍需使用化石燃料彌補用電需求。因此全球開始重視全時無碳電力,協助企業削減範疇二的間接排放。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近期更修正計算方法,大幅限縮憑證被計入範疇二的抵減排放量,驅使企業更積極投入再生能源購電協議。


比較平均電價與售電契約成本。圖片來源:講者簡報


至2030年的無碳電力匹配需求(GW)。圖片來源:講者簡報

報告也納入了核三重啟的情境,但分析結果顯示,重啟與否對於技術設置量與成本「皆無顯著影響」。

路塔解釋,確實CFE的定義包含核電,但CFE須具備外加性,代表須擴充新的無碳電力。研究調查,台灣未來增加的發電容量八成以上來自新建電源,僅有少數來自既有的系統電力,其中就包含核三,但核三本身的發電占比不高,因此對整體影響很小。

趙家緯表示,台灣針對CFE的討論常跟核電存續扣連,但本研究指出,在非核情境下,仍可在可接受的成本下達成CFE,對台灣具有參考價值。

學者:可見儲能重要 未來綠電需求恐被低估

趙家緯表示,從報告中可見長期儲能的重要性,可大幅削減高比例CFE的資金需求,而台灣仍欠缺長期的儲能技術發展的佈局。報告也發現,在CFE80條件下,電價比原本低廉,即使是達成CFE100,電價最高約每度電台幣4元,並未如業界認知的高昂。

但趙家緯點出,報告可能低估了未來電力需求。報告假設2030年的CFE需求為160億度。然而依目前國內企業的承諾與政府要求,預估2030年綠電需求會達到700億度。

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助理教授徐昕煒也指出,商業工業的用電需求可能更高,不同產業的負載情況也不同,企業也可能會競購抬價,這些都要綜合評估;此外,在技術上,地熱開發仍有不確定性,CCS台灣也還沒有封存場址,報告只採用2022年的資料,缺乏不同年度的負載或購電行為比較。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