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鄉災情即將滿月,但花蓮縣府並未提出重建規劃,甚至超過 10 天不曾召開記者會,關閉與災民說明的管道,許多災民無法取得資訊,十分不安。今日馬太鞍溪再度形成新的堰塞湖,顯見安全風險並未解除,災民面對中繼安置計畫不明,大規模失業、支援不足等困境,對縣府消極態度深感失望。

馬太鞍溪今早形成新堰塞湖,光復仍缺中繼安置計畫
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表示,今 (21)早 8 點 30 分,直升機空勘時發現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口下方 800 公尺處右岸邊坡滑動,阻塞馬太鞍溪形成水潭。初步估計壩高約 40 公尺,目前蓄水量約 10 萬噸。他並提及,24 小時後可能蓄滿,滿水量需再驗算,但約為 60 萬噸。
黃群策提到,假設蓄滿後 30 分鐘內潰決,洪峰流量約 670 cms,下游水位可能抬升 70 公分,估計恐影響大馬堤防後方低窪處,馬太鞍溪便橋會到達警戒線,至記者截稿為止,馬太鞍溪便橋已封閉。

光復風險仍在,但缺中繼安置計畫
黃群策表示,本次滑動的邊坡,「並非李鴻源教授提到的『不穩定』的左邊坡」,而是溪底 V 型谷的坡地自行崩塌,掉落在「河川的行水路上」。不過光復今早無風無雨,為什麼會忽然崩坍?黃群策直言,原因不明,但「土石很鬆軟」是潛在因素,很容易就會崩落。他也強調,因為累積量不大,估計 24 小時內會溢流,「沒有太多安全上的問題」。
大馬村村長王梓安表示,第一時間已收到林保署要他們「待命」的通報,午後 3 點左右,王村長已經撤離 11 戶、23 位居民,「主要是吉利潭附近的住戶,他們都依親了」。雖然動輒需要撤離、疏散,但王村長表示「安全第一」,對於更長期的安置,他則不願意多談。
中央協調所與縣府交接,具體提醒待辦事項
因應光復災區的救援工作將由救災轉型為重建,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與中央各部會昨日與花蓮縣府代理秘書長饒忠及環保、建設、原民等各局處進行交接。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馬太鞍 1021》縣府無重建藍圖,中繼安置不明,資訊混亂,災民失望不安(Day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