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 1009》6百萬公噸淤泥覆土,如何復耕?專家建議不移除,原地重劃+滴灌(Day 17)'s OG Image

馬太鞍 1009》6百萬公噸淤泥覆土,如何復耕?專家建議不移除,原地重劃+滴灌(Day 17)

更新時間:2025/10/09 10:48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6 百萬噸泥沙覆蓋農田,讓光復災區復耕成為艱難工程。《上下游》掌握,多位專家學者皆建議不需將泥沙移走,而是「就地重劃」,重新拉設水路與節能滴灌系統,改種低耗水、高經濟價值作物,盡快讓農民重返田間。

6 百萬噸泥沙覆蓋農田,讓光復災區復耕成為艱難工程。《上下游》掌握,多位專家學者皆建議不需將泥沙移走,而是「就地重劃」,重新拉設水路與節能滴灌系統,改種低耗水、高經濟價值作物,盡快讓農民重返田間。

這種「原地轉型」的思路,兼顧了時間成本與產業調整,但除需農業部認可,也需面對如何整合地主意見、誰來主導規劃、以及民宅周邊泥沙若不清除要如何安居等現實挑戰。這也揭示,災後重建不只是技術復原,更是治理、協調與信任的考驗。

災區農地積泥厚度超過兩公尺,專家建議「不移除」。(攝影/楊語芸)

泥沙覆田 400 公頃,農業部找專家調查復耕方案

光復有將近 400 公頃農地被高達 6 百萬噸溢流泥沙覆蓋,清除成本恐為天文數字。先前《上下游》採訪土壤學者,專家幾乎都反對全面移除土方,但對如何復耕則各有不同意見。《上下游》掌握,農業部以花蓮改良場為主導單位,已聘請十位土壤專家前往光復進行勘查,並與農民代表討論,預估將提出具體的復耕建議。

據瞭解,農業部長陳駿季、農田水利署署長蔡昇甫及農糧署高層也將於 11 日再與土壤專家在光復會面,共商農地復耕大計。

陳尊賢:淤泥農土無安全疑慮,但垃圾要清走

《上下游》於 8 日晚間與台大農化系特聘教授陳尊賢、農試所農化組前研究員郭鴻裕及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退休副教授黃裕銘在花蓮會面,請教光復農地解方。

陳尊賢表示,根據他行前收集的資料,大平村附近水稻田淹沒區恐超過一、兩公尺,而佛祖街、保安寺附近,按照新聞畫面來看,淹沒了兩、三公尺高的深泥坋粒,且部分地區有垃圾堆積或散雜,他建議將垃圾盡量清除移走。

至於鉻鎳等重金屬,由於花東蛇紋岩的鉻鎳濃度達 300-500 ppm,背景值本來就很高,且就他的理解,環境部和農糧署已檢測分析,證明農土沒有安全疑慮。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馬太鞍 1009》6百萬公噸淤泥覆土,如何復耕?專家建議不移除,原地重劃+滴灌(Day 17)」。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