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吃虱目魚嗎?在嘉南、高雄的魚塭裡,從清晨、午後到深夜,漁民為不同的消費市場展開工作。虱目魚在清晨翻騰如銀河,午後由阿嬤巧手去鱗,深夜燈火捕撈,新鮮直送給在地店家,讓消費者隔日享受最美味魚湯早餐。
《上下游》帶你走進現場,看見虱目魚如何從魚苗、加工到市場,一尾尾躍出,串起台灣庶民飲食與地方經濟的真實脈動。
漁塭晨作:千尾銀光魚躍,揭開虱目魚的一天
清晨 5 點半,嘉義布袋的邱家魚塭已是一片忙碌。堆高機運來一桶桶碎冰,小貨車載來捕撈漁工與各式工具,眾人迅速換上青蛙裝下水作業。有人先將塭中打水的水車移至塭邊,有人卸下大網,還有人在近岸處拉出長型的「網斗」,另有人拉著漁網沿魚塭走了一圈,由於網底是鉛塊,會直接垂到底部,把虱目魚圈在網中。
岸上的漁工合力收網,像是在跟魚塭拔河。隨著網面收緊,成千虱目魚被迫聚攏,銀白魚身拍打水面,翻騰閃耀,如同一片充滿生命力的銀浪。當魚群被完全逼入網斗,魚塭瞬間湧動出一條流動的「銀河」,映照著清晨天光,壯觀無比。

漁工隨即將虱目魚一籃籃撈起,配合岸上的起重機吊運上卡車,秤重後倒入冰水桶急速降溫保鮮。收成的虱目魚第一時間直送加工廠,透過機械與人工去鱗、剖肚,分級真空包裝後,便能運往全台超市與電商通路。剩餘的魚背肉則再製成魚丸、魚鬆、魚香絲等熟食產品,延伸出更多元的消費選擇。
邱經堯表示,這片僅六分地的魚塭放養 5,000 尾虱目魚,放養量遠低於一般行情,他對品質深感自豪。他自產自銷,年產 10 萬片虱目魚肚,是「邱家兄弟」的主力產品。然而虱目魚利潤有限,相較之下,鱸魚更能帶來收益。但他強調,虱目魚屬於中低階、非肉食性魚種,不若鱸魚需消耗大量含動物蛋白的飼料,「地球不需要那麼多食物鏈頂端的物種,養虱目魚對環境更友善。」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虱目魚現場》從魚塭晨作到暝流,國民魚串起庶民飲食與地方經濟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