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虱目魚價格衝上 10 年新高。除了丹娜絲颱風侵台重創嘉南魚塭外,十年來漁電共生圈地,全台虱目魚養殖面積減少三分之一,供給大幅減少,飼料成本持續上漲,導致魚價攀升。價高影響買氣,讓虱目魚銷量一直下滑。一旦虱目魚被迫退場,不僅是消費者損失,台灣養殖產業的基盤也將隨之鬆動。

短因:颱風停電影響,今夏魚價衝上十年新高
虱目魚雖可全年供應,但因畏寒,冬季產量少, 6 月前魚價較高,入夏後供應量增加,價格便會回落。但今年 7 月初丹娜絲颱風侵台,嘉南大規模停電,魚塭曝氣與抽水設備停擺,大量虱目魚缺氧死亡,讓魚價居高不下。
台南漁民黃國基表示,光是學甲區三慶里就死傷廿、三十萬尾虱目魚成魚,市場上瞬間少了三至五成,現在池邊價大漲,「送加工的從颱風前的 45 元漲到現在的 62 元,送魚市場的價格也從 50 元漲到 75、80 元。」產地價在 8 月更攀升至 119.7 元,創下近十年來夏季最高水準。
翊鑫虱目魚產銷班業者劉鎧郴補充,因過去兩年虱目供需波動大,當漁民增養後,供過於求價格下滑,今年多普遍「收手」,加上進口印尼魚苗品質不佳、育成率很差,「魚少」成了必然,颱風停電只是雪上加霜。
&&結構因素:十年減少三成魚塭,供需失衡更嚴重
但虱目魚減產並非一日之寒。攤開近十年統計,2016 年台灣虱目魚養殖面積曾達到高峰的 10,037 公頃,此後雖略有波動,但仍維持在 1 萬公頃左右,直到 2020 年才出現明顯斷層,驟降至 8,706 公頃,之後更一路下滑,2024 年已減至 6,526 公頃,等於減少三成面積。
今年的漁業年報尚未公布,但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教授秦宗顯研判,2025 年恐怕又會再縮減 200 多公頃,顯示下探趨勢尚未止步。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虱目魚十年最貴的夏天,漁電共生讓養殖面積少3成,飼料連年漲推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