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札波羅熱核電廠遭俄軍佔領至今,已超過三年。台灣今年舉行重啟核三公投,也聚焦在核電廠的軍事威脅,以及戰時可能面臨的風險。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本月3日舉辦講座,邀請俄羅斯環境組織Ecodefense共同創辦人、另類諾貝爾獎得主弗拉基米爾・斯利魏雅克(Vladimir Slivyak)分享核電廠在戰火中面臨的威脅,為台灣提供借鏡。斯利魏雅克表示,俄羅斯長期輸出核能技術至海外、提供其他國家建廠金援,使他國「在上百年的時間裡,依賴你的技術、燃料供應和工程師。」而難以脫身。
軍事佔領核電廠 不為竊電 而為威嚇
2022年3月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第九天,烏克蘭東南部的札波羅熱核電廠遭俄軍佔領。斯利魏雅克指出,俄國占領核電廠的戰略目標並非竊取或生產電力,「他們唯一的目標,是利用新的核災威脅來恐嚇全世界」,讓西方各國因擔心核能事故波及歐洲,不再支援烏克蘭。
斯利魏雅克表示,過去人們認為,不可能有國家會在戰爭中攻擊核電廠,因為放射性污染可能影響交戰雙方,但烏俄戰爭凸顯出此風險確實存在,核電廠甚至可能被當成威脅人心的工具。札波羅熱核電廠被佔領後發生外部電力中斷、僅能靠柴油發電機運作的狀況,極有可能就是俄方刻意製造恐懼。
斯利魏雅克強調,核電廠是一般民用設施,最初設計並未考量承受軍事攻擊的能力。核電廠需靠外部電力維持冷卻系統運作,一旦電纜被切斷,反應爐就有熔毀風險;此外,用過核燃料的貯存設施不如反應爐堅固,也容易成為攻擊目標,種種現象都凸顯出核電設施在戰火中的脆弱性,「戰爭持續得越久,發生核災的風險就越高」。
地緣政治的手臂 歐盟也難擺脫對俄核工依賴
除了軍事入侵掌控核電廠,俄國也長期以核工業輸出,強化他國的依賴。斯利魏雅克表示,俄羅斯國營企業「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在世界各地簽下超過30座核反應爐的建造合約,「你(俄國)可以讓一個國家在上百年的時間裡,依賴你的技術、燃料供應和工程師。」
根據世界核能協會,歐盟境內共有19座俄國設計的VVER型反應爐,分布於匈牙利、捷克、芬蘭、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等國。歐盟今年5月發布終止俄羅斯能源進口路徑圖(REPowerEU Roadmap),天然氣、石油相關法案已在6月提出,但核能方面,因為匈牙利積極阻擋而遲遲未有下文,背後顯示著對俄國核能技術、金援的強烈依賴。
「核工業不只是一門生意,更是克里姆林宮延伸地緣政治的手臂。」斯利魏雅克表示,各國與俄國合作蓋核電廠,俄國是頃國家之力給予資金支持,不像西方國家的核能公司,要發展海外市場須先向銀行融資。
國際轉向推動SMR,但成本仍高
斯利魏雅克指出,西方核工業為了解決訂單減少的困境,大力推動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應對,但至今仍然未出現符合成本效益、可大規模複製建設的案例。他舉例,因成本急遽上升,美國NuScale能源公司取消了猶他州一個SMR計畫。該計畫原本有望成為第一家獲得美國政府許可的SMR專案。
國際上幾個SMR商轉案例也極度昂貴。中國石島灣SMR成本是預期的三倍,俄國的浮動式SMR是四倍,阿根廷CAREM 25計畫,則是未完工就已超支七倍。耗費資金外,也耗費時間,石島灣SMR原訂四年完工,最終花了12年;俄國浮動式SMR原訂二至三年建成,最後花了13年。「花更多錢、更多時間,可說是這種技術的本質。」斯利魏雅克直言。
斯利魏雅克指出,SMR建造成本高,必須長時間運轉才能打平成本。電網中若同時有SMR與再生能源,可能就會為了維持經濟效益,優先調度SMR全天候發電,反而削弱電網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