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會捕食害蟲、授粉與傳播種子,是維繫生態與糧食安全要角,但因蝙蝠的飛行高度與「風機掃區」重疊,導致全球蝙蝠死亡量驚人,其中台灣更加嚴重,比歐美案例高出十倍以上。
德國萊布尼茲野生動物研究所演化生態學部主任 Dr. Christian C. Voigt 來台演講時表示,歐美風機多採用「智慧化降載」降低傷亡;台灣蝙蝠生態學家何英毅則指出,台灣缺乏制度要求與技術應用,需大幅修正。

風機造成蝙蝠大量死亡,積極保護可降八成死亡率
Dr. Christian C. Voigt 長期研究風力發電與光害對蝙蝠遷徙與棲地的影響,他說明,全球風機造成驚人蝙蝠死亡量,光在德國,每年多達 20 萬隻蝙蝠死亡;美、加總計破百萬隻;台灣所在的亞洲環太平洋地區,則缺乏數據,需要當地學者關注。
Voigt 說明,歐盟明文規範蝙蝠是需要積極保護的動物,蝙蝠的飛行高度,常跟風機運轉時的「風機掃區」重疊,且蝙蝠季節性遷徙亦增加被風機傷害機會。但只要業者在風機上裝設超音波感測器,落實「減緩措施」,如蝙蝠活躍時段暫停風機運轉、或啟動風速門檻拉高,蝙蝠致死率可降低八成,而發電量損失率則只會 1% 至 2%。

防止在森林農場旁、海岸線上建風場
除了運轉,Voigt 發現風機選址也會影響蝙蝠死亡率,像農場、畜牧場附近,昆蟲經常較多,會吸引蝙蝠聚集、覓食,若風機選址在森林旁邊,每一支風機開發將導致平均 0.9 公頃森林永久喪失。森林的蝙蝠將失去棲地,逃去森林邊緣或開闊地區的蝙蝠,死亡率也會提高。他認為,應減少在森林附近建置風機,若無法避免,則一定要落實棲地補償。
Voigt 也研究離岸風機與蝙蝠生存關係。他舉例,北海、波羅的海海域有 7 種蝙蝠於春、秋季遷徙,在風速 7 m/s 、氣溫適中、北海東邊活躍性高。他建議離岸風電建設時,也需要監測蝙蝠活動、落實減緩措施,尤其蝙蝠若水平遷徙,較在海岸線附近行動,「要防止海岸線上建置風場」。
蝙蝠特別容易遭風機擊中
蝙蝠生態學家何英毅指出,全球研究皆顯示蝙蝠受風機撞擊的數量遠高於鳥類,相較於鳥類多以定點棲息或短暫飛行為主,多數食蟲性蝙蝠習慣長時間在空中邊飛邊覓食,進一步增加與風機葉片接觸的機會。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台灣風機造成蝙蝠大量死亡,比歐美高出十倍,專家:應導入「智慧降載」保護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