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1002》部落是阿美族人的根,青年呼籲集體安置,重建需尊重部落文化(Day 10)'s OG Image

馬太鞍1002》部落是阿美族人的根,青年呼籲集體安置,重建需尊重部落文化(Day 10)

更新時間:2025/10/02 12:12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位於花東縱谷的光復鄉是阿美族傳統居住地,儘管現有四成居民為漢人,但阿美族仍是最主要的族群,其中馬太鞍部落(Fata’an)是本次受災最嚴重地區。部落青年在災後主動承擔責任,堅持以部落為核心集體安置,不被拆散至外地收容所。

位於花東縱谷的光復鄉是阿美族傳統居住地,儘管現有四成居民為漢人,但阿美族仍是最主要的族群,其中馬太鞍部落(Fata’an)是本次受災最嚴重地區。部落青年在災後主動承擔責任,堅持以部落為核心集體安置,不被拆散至外地收容所。

然而,青年自主行動並未得到政府支持,也未被邀請參與未來安置的討論。部落、牧師與學者呼籲,政府必需以尊重原住民文化與生活方式來規劃安置與重建,並與部落對話。

部落青年依照年齡階層在現場運作。(攝影/林吉洋)

馬太鞍「青年階層」承擔責任,保護部落完整

馬太鞍部落常住人口約 2500 人,主要分佈在大馬、大華、大平、大同四村,9 月 23 日堰塞湖溢流當日,部落四周都被淤泥包圍,阿美族部落傳統以來就有 Kapah awid (年齡階層組織),40 多位年輕人立刻衝回部落,救援受困族人、分發應急物資。

雖然縣府在大進國小、大全托兒所設置收容中心,但老弱婦孺難以移動,且族人在精神上更依賴部落與教會,不願被打散前往漢人地界。馬太鞍教會跟光復國小地勢較高,且是部落傳統避難中心,因此失去家園的族人自動聚攏在這兩處,目前安置人數約 150 位。

25 日洪水退去,回到部落救援的年輕人達 80 位,部分旅外族人自己調度機具回到馬太鞍,整理道路清除淤泥。隨後回到部落參與救災的青年維持在 100 人規模,他們分組進行安置照顧,並巡視部落、援助災戶,定時回報。

馬太鞍溪被淤沙填滿,部落所在範圍已經成為河道。(攝影/林吉洋)

自主安置讓族人共同生活,不被打散

自救會發言人 Kulas Umo 以傳統諺語形容:「青年階層是部落的圍籬。」一旦有危險,青年階層就要把部落圍起來、站在第一線,對外禦敵、對內承擔勞務,照顧老弱,這是部落傳統賦予青年階層的使命。因此許多人連自家受災都還沒整理,就投入救災安置工作。

Kulas 認為,部落在生活跟文化上都是一個整體,他們選擇自主安置就是不希望被打散,族人仍可以住在一起相互照顧。即便是身處危難,但部落共同生活,熟悉的人事物跟精神寄託還在,老人家就可以感到心安。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馬太鞍1002》部落是阿美族人的根,青年呼籲集體安置,重建需尊重部落文化(Day 10)」。

新聞